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皖南行动
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100万兵力,对我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军事“围剿”,由于中共临时中央领导人依靠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推行“左”倾冒险主义,战斗节节失利,中央革命根据地一步步失陷。
1934年7月,为了配合中央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冲破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围剿”,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央苏区的红七军团奉命改编为北上抗日先遣队,从瑞金开赴闽浙皖赣边区活动。他们同方志敏部红十军会合后,成立红十军团,继续分两路北上抗日。全军前后共1万余人,深入闽浙皖赣诸省国民党统治地区,历时6个多月,行程5000余里,进行了30多次重要战斗,最后在国民党重兵堵追下,终因敌我力量悬殊,于1935年1月失败,方志敏被俘,英勇牺牲。这是中国工农红军在革命战争中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
红军抗日先遣队北上活动,经历两个阶段:部队先由中央苏区的红七军团组成,1934年7月从瑞金出发,穿越闽境,经浙西、皖南、赣北,至10月底到达闽浙赣苏区为第一阶段,亦称红七军团阶段;同年11月,红七军团和闽浙赣苏区的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继续高举北上抗日的旗帜,从闽浙赣苏区分两路北上浙西、皖南,至1935年1月在怀玉山失败为第二阶段,亦称红十军团阶段。第一阶段,支援和发展皖赣、皖南地区的革命局面,是中央赋予红七军团的任务之一;第二阶段,是“企图在皖南创造一块新的苏区”。上述任务的确定,与皖赣、皖南的革命斗争形势以及与闽浙赣 (赣东北)苏区的兴衰存亡有着密切联系。皖赣边和皖南地区是先遣队北上抗日的目的地。这里具有发展苏区的有利条件,有较长时间的党的工作基础,四周大山丘陵环绕,农业经济较发达,地理位置也很重要,向东北可以威胁芜湖、南京,向东可以威胁杭州。
一、入皖经过
1934年11月4日,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红七军团同闽浙赣苏区的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军团长刘畴西、军团政委乐少华。原七军团3000余人编为第十九师,原红十军(除三十师)四五千人编为第二十师。十九师师长寻淮州,政治委员聂洪钧,参谋长王如痴;二十师师长、政委由军团长、政委兼任。
军团整编以后,第十九师在师长寻淮洲率领下,于11 月18日从江西上饶的怀玉山和德兴县北通过敌封锁线,向浙皖赣边进发。19日,向玉山、常山行进。20日,到达常山与玉山交界的边境。21日,进入常山县境。22日,进至芳村、芙蓉。敌浙江保安纵队副指挥蒋志英率该纵队三、四、七团之各一部尾追。23日,红军在芙蓉与追击之敌激战数小时后,经前旺、水口、东岭进入遂安县的白马(今淳安县)。24日,在白马伏击尾追之敌,缴获机枪两挺,步枪百余支,敌伤亡百余人,蒋志英负伤率残部败退常山。当晚第十九师退出战场,到上坊一带宿营。25日,在上坊休息。26日经安阳坂抵达港口。27日,渡新安江,经泅渡洲越施岭,到桥西宿营。28日,进到临岐。29日,由淳安县梅口进 入分水县(今桐庐县武盛镇)的合村。先头部队经百岁坊进至分水城不足3华里的了山脚时,与堵截之敌补充第一旅遭遇,激战4个多小时,因天色已晚,敌情不明,先头部队撤回百岁坊与大部队会合。30日,在百岁坊附近的金子山、凤凰山夹击尾追之敌,敌军伤亡百余人。12月1日,经合村进入昌化县(今临安县)的湍口宿营。敌认定红军将袭击昌化县城,急电国民党安徽省政府派部队至昌化“协剿”。2日晨,第十九师进抵昌化西部边境的横溪桥、白果庄,途中与敌安徽保安处赵青海团相遇,红军当即击毁敌第一辆军车,毙伤敌数十名。敌败退侯头村,红军乘胜追击,战斗持续到午夜。3日,由浙西转向皖南行动,在浙皖边界昌化县的浙基田和绩溪县的阴山、岭脚下一带宿营两天。5日,穿过绩溪“江南第一关”隘口,经伏岭下、大石门,进驻扬溪镇。6日,取道扬溪源,过尚田、长岭、白沙,攻克旌德县城。国民党县长彭树煌化装逃跑,红军打开县监狱,释放了68名政治犯和无辜群众。7日,第十九师离开旌德县城,经蔡家桥向西到达庙首,在庙首住宿两晚。9日,经白地、下洋到洪川宿营。10日,经太平县留杯荡、谭家桥,到达黄山东南汤口地区。
红十军团部和第二十师,在方志敏、刘畴西率领下,于11月24日离开闽浙赣根据地北上。在此之前,中央军区指示,根据敌人对闽浙赣苏区“围剿”日趋严重的形势,命令红十军团部立即率领二十师转到外线,同十九师会合,争取以运动战消灭敌人,创造皖浙赣边苏区。为了统一领导红十军团开创新苏区的行动,中央军区决定以方志敏、刘畴西、乐少华、聂洪钧和刘英5人组成军政委员会,以方志敏为主席,随十军团行动,同时调粟裕任军团参谋长,刘英任军团政治部主任。
军团部率第二十师,经重山关到德兴县的重溪,于11 月29日突破敌封锁线。12月4日,由德兴县叶村经杨家溪、进抵婺源县东90余里的大畈,与该处守敌接战。7日,由婺源县的塔坑进入休宁县的璜茅,到达山斗、龙湾、月潭一带宿苣。8日,过率水河,经首村、钗坑、蓝渡,进入西馆、环居一带。在由蓝渡至西馆途中,截获敌二十一旅的军车4辆,获枪百余支,追击炮两门。9日,经岩前、兰田、儒村,进入歙县的岗村,10日进至汤口地区。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两路同时到达汤口地区,胜利会师。8000壮士情绪高昂,红军声威大振。红十军团召集群众大会,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反共卖国的真面目,号召群众在抗日的旗帜下积极参加救亡斗争,一批正在修筑公路的青年民工当场报名参加红军。
二、谭家桥战斗
红十军团两路部队汤口会师,国民党南京政府深为惊恐。蒋介石连夜调兵遣将编组“追剿队”,委任浙江省保安处长俞济时为指挥官,辖第七师二十一旅(李文彬)、第四十九师(伍减仁)、补充第一旅(王耀武)、浙江保安第二纵队 (蒋志英),共11个团的兵力,专事“追剿”。同时部署浙西、赣东由“赣浙闽皖边区警备司令”赵观涛负责堵击,皖南国民党安徽省政府主席兼保安保安司令刘镇华负责追击。
俞济时被委任为“追剿队”指挥官之后,即设指挥部于歙县,令第二十一旅集结太平,补充第一旅集结歙县岩寺, 第四十九师由婺源北调休宁,并电令航校派机侦炸,企图在汤口地区对红军实施南北夹击。
12月13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沿屯溪至青阳的公路向北转移,经乌泥关到达黄山东麓谭家桥地区。这时获悉,尾随之敌补充第一旅已抵达汤口,正继续向红军追击。军团首长利用乌泥关至谭家桥公路两侧有得地形,伏击该敌。
军团的作战部署是:以留杯荡为后方,在钟鼓山后坳山上设立指挥部,从乌泥关起,沿公路两侧自南而北,按十九、二十师的顺序设伏。战斗力较强的十九师,配置在石门岗一带上峰,除以1个连兵力控制乌泥关制高点外,该师主要兵力部署在乌泥关以北,自石门口至木鱼山为一至六连阵地,鼓山至石壁坞、前干、钟山、鼓山等几个山坡上建立了机枪火力事业。二十师以一个营构筑工事,坚守谭家桥正面。随军教导团在正西沿马路两旁布置地雷。待敌补充第一旅通过乌泥关,进入设伏地区以后,即行封锁乌泥关,断敌退路;同时,二十师会同十九师部分兵力对敌拦腰出击。
14日凌晨1时左右,红军进入阵地。6时,俞济时率敌补充第一旅从汤口出动,以第二军为前卫向谭家桥方面搜索行进。10时,敌进入设伏地区,红军突然发起攻击,敌顿时陷入混乱。敌前卫第二团,在红军猛力冲击下呈现动摇, 敌团长周志道被打伤。开始时,战场形势很好,但后来由于指挥的失误,第十九师除以一个连控制乌泥关制高点外,战斗中将主力摆在乌泥关以南一带,地处悬崖陡壁,兵力展不开。敌在混乱中调整了部署,将兵力布守公路两侧,集中火力向二十师阵地猛烈攻击。我指战员奋勇反击,但因不长于正规作战,而十九师又增援不及,以至阵地被敌人冲垮。 接着,敌人从乌泥关、黄泥岩包抄上来,夺去了石门岗制高点。红军虽然处境险恶,仍士气旺盛,为夺回阵地接连向敌发起了4次冲锋。在石门岗,双方短兵相接,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战斗持续到下午5时,双方均因精疲力竭,形成对峙状态。红军伤亡300多人,特别是在战斗最激烈的石门岗,第十九师一至六连指战员大部阵亡,师长寻淮洲身负重伤(转移途中牺牲),八十七团团长黄英特阵亡。此时,敌第二十一旅已由太平向谭家桥集结。红军为保存实力,决定撤出战斗。接着,在组织掩护的战斗中,军团政治委员乐少华,政治部主任刘英先后负伤。黄昏,红军开始向文雅街、留杯荡东北方向转移,至15日拂晓前,全部撤出谭家桥地区。敌军伤亡也很大(据敌《谭家桥战役人马伤亡统计表》载:伤亡220人,“亦以苦战既久,亟需整顿”,无力对红军追击。
谭家桥之战是红十军团全部转向外线作战后的第一次战斗,正如方志敏后来指出的:“这一仗关系重大,差不多是我们能不能在皖南站脚,完成自己的战斗任务的一个关键。”初战失利,使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陷于被动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