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博信用网,申博sunbet官网

中国近现代书画投资

发布时间:2017-10-09 00:00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黄宾虹(1865-1955年),原名质,字朴存,亦字予向,安徽歙县人。清末从事革命,辛亥以后专攻画,富收藏,尤富印章,有《宾虹草堂印谱》,亦能作古篆。

黄宾虹的伟大在于他敢于信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从艺之道,又勇于一步一步地实践之。和他素有交游的朱屺瞻说黄宾虹的画艺一半是从书里读出来的,这是大实话。黄宾虹的画史论点精辟新颖,既有自己从实践中所领悟的,也有综合历代著述的,融会贯通,单凭这点,就足以使专业艺术史家汗颜。而他那种实地考察"画中山"与"真山真水"之关系,凝神体认的执著程度,亦首屈一指。

宾虹叟力追宋元,对传统长河的大小画学成就,或通过鉴赏真迹或通过精研画论,无不刨根问底,但影响最深的是五代北宋董(源)巨(然)范(宽)和元季四家。尤其对元四家之一的黄大痴的境界更是心向往之。黄宾虹以"学人"自勉,在他之前则有两个画中学人--黄大痴和明末渐江。他晚年念兹在兹几乎成为口头禅的"山川浑厚,草木华滋"(或简写为"浑厚华滋"),其实也是前人对黄大痴的定评。

他崇尚清末遗民画家,尤取法"三高僧"--渐江、石谿和石涛,认为"释渐江开新安一派,释石谿开金陵一派,释石涛开扬州一派"。由于新安派的故地正是在宾虹家乡歙县附近,可能出自人文地理和乡情的考虑,他用力最勤的便是新安派(亦称黄山画派),并通过这个"小传统"透视"大传统"。新安画家崇尚倪(云林)、黄公望(大痴),其中的新安四大家为渐江、查士标、孙逸、汪元瑞;前于四大家的有李流芳、程孟阳、萧云从等;同时与四大家并存的有戴本孝、程邃等。黄宾虹著书考辨新安画派源流,并对这些画家逐个研究。

他同时期的画作可称之为"白宾虹",正如宾虹所谓"新安派宗元人,笔多简略,便于文人",画风疏淡清逸。从新安画派的遗存来看,他们的格调高古萧索,但有时不免枯寒。至少"白宾虹"和后期的"黑宾虹"相较,确实缺乏自然与生命的原始苍莽。

至于如何从这时期转变为"浑厚华滋"的"黑宾虹",至今难以彻底圆说。有一部分人认为是他老年时眼睛得了白内障,于是瞎搨搨无意变法而成(对张大千晚年的泼色也有类似的说法),这可能是他变法的机遇之一。因为视觉的变化能让艺术家从往日的规矩谨严中解放出来,下笔变得放松随意。但这肯定不是主要的,因为书画家老年得白内障或至少视力不清是经常之事,为何唯独宾虹获得大成功。也许我们还能列出一些促成"变法"的因素:(一)他的部分晚年画作不论是外貌和内涵都极像石谿。石谿开启的金陵派"法宋人,笔多繁重,合于作家"。金陵派中的龚贤也是宾虹所钦佩的,曾注意临摹学习,而龚贤也有早"白"晚"黑"之分;(二)多年游历也帮助他体悟山川风晴雨雪四时不同的微妙之处,宾虹写生稿极多,但主要得自置身山川中的感受,如对夜幕笼罩下的群山(夜山)的视觉效应尤为关注,曾屡屡提及;(三)笔墨实验此时也告成熟,光是墨法有七--浓墨、淡墨、破墨、泼墨、渍墨、焦墨、宿墨,这些墨法前人也多有论及,可全心全意琢磨之实现之,则很少画家有黄宾虹那样的耐心和毅力,而且他对"四王"尤其是王原祁的笔墨探索多有继承,这使他的画面的笔墨"游戏"无穷,异常丰富;(四)他在晚期曾自我阐释其心历路程,着重提到两个人--明末天启、崇祯年间的邹之麟(衣白)和恽道生(向),认为邹衣白之用笔恽道生之用墨,"即得董(源)、巨(然)真传矣",又援用龚贤的评论,"学大痴画者,以恽道生为升堂,邹衣白为入室","丹行富春江中,余携其真迹证之",而且因心慕恽向楞作的华滋浑厚,最合大方家数,自己别号"予向"。又评价"恽道生之泼墨山水图……着墨不多,而淋漓挥洒,自具逸韵,用笔用墨,殆纯入化机,近二百年恐无此种作品"。看来,他对两位前辈深有会心,并加以创造。

"黑宾虹"时期的作品一般有两类--水墨作法和水墨加浅绛青绿。至于现藏于浙江博物馆的一批他九十岁左右的作品,似乎又是一次飞跃,画面已达到无拘无束、遍地狼藉的地步。他垂暮之年给女弟子的一封长信中很好地形容出这种境界,所谓青虫化蝶,先是作茧自缚,最后翩翩起舞,达到大自由的化境。宾虹有一晚号也曰"蝶居士"。

他生命最后的一句偈语:"呸!何物羡人,二月杏花八月桂;呸!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也如弘一法师"悲欣交集"的遗言一样,令人怅惘。

黄宾虹的早年润例是这样的,1909年,"琴条卷册,每尺二大元,篆刻石印每字洋三角"。1916年"扇面每件2元,青绿双款加倍"。1923年,"直幅四尺24元;屏幅六折,扇页每页10元"。1943年,四尺以上以一千为高;三尺以下七百;花卉、篆书择文而赠,最高五百。

他的作品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香港艺术市场上就出现了,1990年的一幅"浮岚暖翠"拍得41万港元,但其它作品一般都在10万元以内,高的也只有十几万元。1994年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上,四屏黄宾虹画拍得80万港元左右,亦是一大进展。当时黄宾虹的画学地位与价格的不谐原因诸多,如黄氏画风最忌邪、甜、俗,和市场趣味距离不小;赝品多,又较难鉴别,伪作经常批量生产,最早的产地是安徽,有些伪作利用黄氏的"狼藉"大做文章,混水摸鱼;但黄宾虹的题跋书迹极难模仿,若多注意他的书法"内美"的气质,则较好辨伪。

十年过后,到了21世纪初的今天,黄宾虹较好的画作一般要达几十万元,如2003年11月的北京华辰拍卖的"松筠高阁图",售价近120万元。似乎还有上升空间。

潘天寿(1897-1971年),原名天授,字大颐,号雷婆头峰寿者、心阿兰若住持等。他精于山水、花卉,亦工指画。他是现当代大师级的书画家,画学追求"霸悍",这是传统国画中最忌讳的,但潘天寿却硬要从"险"中求生路,从限制中求自由。顶精彩的是大幅山水,有时纯用山石撑实画面,借鉴清初四僧之一的弘仁作品块面构成,倒不空疏潦草,所以也和八大、弘仁一样,潘氏的形式感醒目,颇具现代惑性。

潘天寿传世作品极少,市场上更难见精品。1987年香港市场上拍卖他的一件大幅立轴"飞帆千片",价格就达44万港元。可直到这几年,他的作品拍卖价不高,如朵云轩2003年底的"秋菊傲霜"立轴拍价达44万元,已是很好的成绩了。

李苦禅(1898-1983年),笔名李英,山东高唐人,从师齐白石,擅长大写笔花鸟,与潘天寿有近似处,曾有"南潘北李"之称,他的"双鹰"立轴在2003年底的嘉德拍卖会上神气十足,卖得187万元。

大风堂中的人物

张大千对自己的居所大风堂颇为自得,1948年曾酝酿成立大风堂同门会。他的门人中没有什么大家,但许多出入大风堂的朋友却很有成就,在这节中一并叙述。

张大千(1899-1983年),原名张正权,又名张蝯、张爰、张季爰,别号大千居士,四川内江人。生平之奇诡之戏剧,在中国书画家中首屈一指,如做过土匪师爷,出家三个月后因不愿烧戒疤而还俗,与朝鲜女子跨国恋爱,去敦煌冒险,作"荷花图"赠毛泽东,在巴西建二百七十亩中国式庭院,等等。平心而论,张大千的个人生存与发展的智慧着实罕见,他在任何环境下都能海阔天空逍遥游,尤其在后半生远走异国,再次打开局面,仍享大名,十分了不起。

张大千的面目众多,如他所绘制的历朝历代风格各异的仿作一般。他早期的仕女画学的是费丹旭、改琦的路子,弱不禁风,惹人怜爱,另一类摩登女郎则与月份牌有缘。早期山水面目出自石涛,有些画又与黄山画派的梅瞿山、石谿、渐江以及张大风、华新罗、唐寅等有关。40岁至60岁间,取法宋元,尤以青绿重彩见长,这一时期的人物画受敦煌壁画影响,如在用色、形制方面妖媚世俗,但比壁画少了些天界的空灵神秘。有人对大千早中期画风的评价是"大千形成了自己清新流丽之笔,情调幽闲自在,明丽华美,墨法烟润,此其佳处。不好的作品(应酬的,不经心的),早中期则流于滑易单薄,有江湖气。中后期的,则枯硬强直而少韵。"张大千晚期的画作引人注目,以色泼墨上,烟气弥漫(有人认为这种泼色受到日本画家竹内棲凤的影响)。泼墨泼色,讲求天然之趣,同时也取决于许多偶发因素,极成功的作品犹如宇宙初开混沌无尽。其实,泼色泼墨也许更适合花鸟画,如张大千的荷花图许多都是精品。

伪作的张大千画极多,战后已大量出现,有四川货、上海与南京本,现在还有台湾"公司"的伪作。近时的泼墨山水伪作更甚。大千的书法早年和中年后不同,早年极似曾熙和李瑞清,40岁后不再为汉魏碑版所缚,受黄山谷影响,拉长了撇笔,侧锋逆入,笔道流畅而具繁茂之美,有些伪作则是仿早年的画风,题签却是张大千中晚年的书法。

这儿有份20世纪70年代张大千在巴西的书画润例,以美元作价: "投荒居夷,忽焉七十有二,筋力日衰,目翳日益。老去丹青,渐渐拂拭,索者坌积,酬应为艰。不有定值,宁无菀枯。爰书此例,亮不见嗤于痂癖者。"《画例》花卉:堂幅,每方尺一百五十元;屏条,每方尺二百元;横幅,每方尺一百五十元,窄至一尺以内同卷值;册页,每方尺六百元;卷子,每方尺四百元。

山水人物:堂幅,每方尺二百元;屏条,每方尺三百元;横幅,每方尺二百元;册页,每方尺八百元;卷子,每方尺八百元。

花卉、人物、山水皆粗笔写意。点景加倍,金笺加倍。叠扇不应,工细不应,劣纸不应,劣绢不应。尺度过一寸作一尺论。定值以美金计。磨墨费加两成。润金先惠,约期取件,至速在六个月后。立索不应,作图及泼墨其值面议。

《书例》真行同值,隶分倍于真行,篆书倍于隶分。

屏条,每方尺六十元;横幅,每方尺五十元,窄至一尺以内同卷值;楹联,三尺一百二十元,四尺一百六十元,五尺二百元,六尺二百四十元,七尺二百八十元,八尺三百二十元,一丈三百六十元,丈二四百元;册页,每方尺一百元;卷子,每方尺一百元;画眉题签,每件一百元。

叠扇不应,市招不应,劣纸不应,劣绢不应,来文不书。金笺加倍。堂匾面议,碑铭墓志面议。

《书画鉴定》口头鉴定,每件一百元;题跋与盖章,每件五百元,其跋语不超过一百字,赝本不题。

1963年,张大千做的巨荷通景屏六屏,高12尺,宽24尺,被美国读者文摘社以14万美元高价收藏,创当时中国国画售价之最高纪录。1992年,香港拍卖市场以高价680万元拍出"青城山"四联屏。1994年秋季香港苏富比拍卖"幽谷图",近九百万港元,创下了当时天价。目前,在各大拍卖会上张大千画作占排名前十位的"半壁江山",是常有的事。

2003年4月28日的香港苏富比拍卖行上的"春山匹练"立轴,为泼墨山水,价值398万港元,另一幅"竹溪六逸"在北京翰海成交价305.8万元,亦是精品。

张大千二哥张善子(1882-1940年)尤擅画虎,自号"虎痴"。1932年张氏兄弟迁居苏州网师园,并在园中豢养活虎一只,不加锁链,任其自由往来,故能体察入微。首届嘉德拍卖入选三幅: "雪犬",4.18万元;"松下论学",8.14万元;"老虎吞日",约22万元。1994年朵云轩拍卖会上也有四幅,其中由张善子画虎大千补竹的设色绢本台屏,从2.6万元拍至8.4万元。十年过去后,张善子画价变化不大,他的"人物故事"十二屏在北京翰海2004年1月11日的拍卖价为66万元。

傅儒(1897-1963年),字心畲,号羲皇上人,西山逸士。清道光宣宗皇帝曾孙,恭忠亲王奕訢的孙子,贝勒载滢的次子。曾两次赴德国留学,并获得柏林大学的天文学和生物学博士学位。画风主要从南宋变出,逸笔草草,有时不免空疏,也擅画雪景。20世纪40年代被人誉为南张北傅,但傅儒要输张大千一筹。可能由于旧皇孙的关系和他的市场价格体系建立较早,因此目前市场价位稳定,时有高价。在2004年1月9日的蓝天国拍上,他的"山水"镜心的价值为18.7万元。

于非闇(1889-1959年),名照,又名非厂、闲人老非,工花鸟,设色细洁,和张大千是好友,经常合作。张大千早年与他合画"仕女扑蝶图"及题诗,引起人物画家徐某的误会,几至对簿公堂。因于氏画装饰味强,颇受买家青睐,价格不俗,他的"玉兰绶带"镜心2003年10月27日售价135万港元。

黄君壁(1898-1991年),原名韫之,号君壁,广东人,后居台湾。受石谿影响深,面目老派,在港台也有一定的影响。1994年朵云轩上的"江村云起"拍卖价5.4万元。十年过后,画价大幅上涨,如"万壑松风"镜心在2003年年底的朵云轩拍卖价93.5万元,另一幅"东山携妓"人物画拍得39万元,很不错。

谢稚柳(1910-1997年),常州人。人物师法陈洪绶,花鸟、山水师宋元。早中期的画作内容丰茂,精力旺盛,属早熟型画家。2003年11月2日谢稚柳的"仿宋人山水花鸟图册"(1977年)八开册页由于是其精品,拍得247.5万元;同样作于1982年的"山水清音"册页十二开,在同时的嘉德拍卖会上只拍得88万元。他的妻子陈佩秋,女中豪杰,也早已在中国画坛上站住脚跟,2003年12月17日的朵云轩拍卖她的"清韵图",获19.8万元。

大匠齐白石约20年前,我曾邂逅一位老先生,他有一句名言:"雅不易,俗更难。"用来形容齐白石是再妥贴不过了。是的,不管是谁,不管他喜不喜欢艺术,懂不懂艺术,都会喜欢齐白石的作品。这里包括艺术家的湖南同乡毛泽东,后者主动向齐白石索画收藏,这可是件极难得的事。

提及齐画,首先会想到他的虾、蟹、鸡、草虫、桃、葫芦、大白菜,从师承来看,我们可以从小鸡的形态构图联想到八大山人,从桃子和葫芦联想到吴昌硕。可是齐白石将前辈的风格作了变化,比起八大,他的小鸡显得热闹和生气;比起吴昌硕,他的桃子更带有乡土气,显得新鲜。及至齐白石将这种风格用之于虾和蟹时,更是生机勃勃,让人忍俊不禁。

与花鸟画相比,齐白石的山水画在艺术品市场上卖价更高,这除了物以稀为贵外,主要是齐氏山水更为独特有个性。此前的艺术家中,有如此简逸而又鲜明大气的人并不多。齐氏山水中的农家田园风貌让人想起金农,范式的简逸让人联想到倪云林,而随意写生变化似乎又来自于石涛,但风格之强烈,又确实属于齐翁自己的。其实,力拔千钧的吴昌硕也想奋力打入山水画,可总觉得只是聊备一格。同样,黄宾虹的花鸟画与山水画相比,亦是另类。张大千的花鸟和山水都有自家面貌,可只有在齐白石的艺术世界里,这两种画别奇妙地统一了,达到了艺术巅峰。

在齐白石的人物画和"杂类"中,我们申博信用网,申博sunbet官网看到的是他的大智若愚,"毕卓盗酒"、"铁拐李"、"挖耳朵图"、"不倒翁"等都让人过目不忘。他的画作题跋一般很少,可一旦发言,就耐人寻味。如"古树归鸦"中的:"八哥解语偏饶舌,鹦鹉能言有是非。省却人间烦恼事,斜阳古树看鸦归",浅白幽默,但对世间的洞察,又岂是一般的调侃哩。

在20世纪的中国伟大画家中,齐白石和张大千也许是最会学习的人,只是一个取拙,另一个取巧,且最终形成各自独特而大气的面貌,并由此重建了艺术传统。正是通过齐氏山水,我们可以重读中国山水画传统,找到历朝历代未被人评价发现过的价值取向。

总之,齐白石的拙或者更准确地说"天趣",来自于天才与后天勤奋创作的结合。一个被人传诵的故事说,齐白石曾想用一张白菜图和老农的一车白菜交换,被老农断然拒绝。齐白石的行动是难得的"弄巧成拙",而老农的态度则提示我们:齐白石的白菜园是伟大的艺术,它不是白菜也不是白菜的简单再现,只有中国伟大艺术的传统创造和接纳了齐白石。

齐白石的伪作在民国时期就十分流行,老人曾采取各种方式对付作伪者。可惜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齐白石的智慧无用武之地,伪画盛行天下。1987年香港苏富比曾拍卖齐氏有名的"送学图",60万港元,但事后断为伪作。1990年香港拍卖行出现一幅"紫藤"也是伪作,被抽下不卖。

比较难鉴别的是"旧仿"齐白石,当时的高手已能鱼目混珠,相隔半个多世纪,就更难分清了。而且老人相同的构图作品也确实不少,有时还有差池,又不见得都是假的。从上世纪80年代华人艺术品市场建立以来,齐白石和张大千一样,一直是抢手货。如果想想他们有如此多的作品(包括伪作),而价格照样是数十万、数百万乃至上千万元,也真不容易。在今天的拍卖行中,只要有齐白石的精品,就一定有好戏可看。如在2003年11月2日这一天,"诗意图册"十二开拍卖价1,452万元,而"山水精品册"八开拍得1,661万元,大大超过200万至300万元的估价。也在同一天同一个拍卖行中,齐白石的"山水、人物、草虫"八开册页却拍得242万元,在估价220万至360万元区间内。

下面介绍几位老人的朋友。

陈衡恪(1876-1932年),字师曾,号圬者,又号圬道人,江西义宁人。历任北京美专、高师教授。家学渊厚,其兄寅恪是一代国学大师。他山水、花鸟皆有成就,大写意花鸟画尤取青藤、白阳之长,可惜早逝。陈衡恪对文人画研究著述有独到的见解,他最大的贡献之一是帮助中国现代艺术史发现了齐白石,让老画匠变成了艺术大师。20世纪90年代初,他的画作在港拍卖,有的超过10万港元,如1991年初的"茘枝图"达17万港元,目前,陈衡恪在内地拍卖行的拍品不多,2003年10月香港苏富比的"墨荷"价格为26.4万港元。

陈年(1876-1970年),字半丁,一作半痴,浙江绍兴人,工花卉、山水,写意花鸟面目与齐白石有接近处。1994年首届嘉德拍卖上有四幅,"赤壁怀古",3.19万元;"松风抚琴",3.3万元;"香山九老",5.06万元;"百事吉祥",1.21万元。2003年11月在嘉德拍卖行上,"花卉四条屏",39.6万元;另两幅"秋光图"与"三友行吟图",同是11万元。

吴青霞,1910年生于江苏常州,又名德舒,号龙越女史、篆香阁主,善工笔,鱼最拿手,工细。1993年首届朵云轩上的"鱼跃图",价格为4.4万港元。10年过后,吴青霞作品价格平平,也就在数万元以内,像北京荣宝斋2004年1月拍卖的"腾飞万里",价格25.3万元,很不容易。

宁静中的热烈与苍凉艺术的净化力量,不仅适合观众,对艺术家也很有效。林风眠(1900-1991年),广东梅县人,原名林风鸣。风鸣和风眠形象般地概括了老先生的两段生涯。

林风眠可谓少年得志。他20岁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习油画,25岁其油画"摸索"和中国画"生之欲"入选法国秋季沙龙展览;26岁被蔡元培激赏,赴北平国立美术专科学校任校长兼教授;28岁任国民政府大学院全国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29岁任国立艺术院校长;30岁时,国立艺术院改名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他还是校长。风风火火,或教育或宣传或创作。林风眠才气横溢,但树大招风,他此后在艺术界的"职称"开始走下坡路。当然,他在杭州仍培养了一批赫赫有名的学生,如赵无极、李可染、吴冠中等。

如果说用"风鸣"去形容先生的早期生涯,有些猜谜的味道;他改名"风眠",确有想"风中睡眠"的意思。林风眠那些深受马蒂斯、莫迪利阿尼影响的仕女、幽深无尽的荷塘、秋天山村的丛树、树头独立的小鸟一片宁静安详。但林风眠画作的另两个侧面不可不提:热烈--火烧赤壁中的变形脸谱和怒放的剑兰;凄凉--芦雁低飞衬托阴郁的天际和十字架上的耶稣。

林风眠所采用的别具一格的国画效果和手段也颇令人感兴趣。他作画用的全是中国毛笔,即使是那些像油画干画法的作品,中锋用笔,握笔也是传统的五指齐力,但笔墨的力度内涵和文人书法传统关系不大,而是取法东方瓷器中流畅厚重的线条。

林风眠的书画大致有两个表现手段,一是水墨式,二是油画式。前者也渗杂油画的技法;但他的油画画法更值得研究。香港大学的万青力先生曾目睹林先生作画的全过程,他是这样描述"大丽花"的形成的:

"类似油画干画法。林先生用广告画颜色,不渗水。直接从锡管中挤出调置色盘中,每组二至三个颜色。第一组深红、朱红、普蓝。林先生调深红,笔间蘸少许普蓝,从花心画起,两笔一个花瓣。一圈之后,笔尖蘸朱红,画三圈花瓣之后,笔触加大,花瓣加长。由于笔中有两种未调匀的颜色,一笔画下去,已有立体感。第二组,玫瑰紫色加锌白。第三组,中黄,柠檬黄加锌白。第四组,天蓝色加锌白。整幅画面中心,由一朵红花、两朵黄花、两朵紫花和一朵白花紧密连接起来。又换另一枝中号羊毫抓笔,调浓墨,笔锋蘸少许中绿广告色,点在花心。又在笔尖蘸少许草绿色,悬空画出花杆,叶柄,少许叶片。蘸水,调一点紫色,加锌白,沿花杆以复笔画出半圆形,呈灰色调。又蘸浓墨,渗少许大红,土黄,由下至上填满空白宣纸,在花朵边略有绿覆盖,有的叶子也覆盖住。而后,笔尖蘸浓锌白,钩出花杆周围半圆形灰色调的边缘,反复钩几次,再加高光,玻璃花缸已现立体感。"这样用水制不透明的粉色在吸水的生纸上层层堆砌,属林风眠首创,特点是以色块为主,仍见点线面的对比,线条是浅色的;有时画面显得有点干燥灰暗。需要指出的是,一些林氏画作并不十分"吸引"人,容易让人生疑,倒是伪作十之八九光彩照人,很漂亮,因为伪作者经常会制作多幅,再十里挑一,表面上总要过得去。1994年中国嘉德秋季油画拍卖会上的价值30万元的"风景",很耐人寻味,也许是在追踪林风眠的油画底子,不仅具有林氏风格发展史的意义,还对鉴定他的中国画有益。

林风眠的画20世纪80年代初在香港市场上的拍卖价最高也不过二、三万港元,1986年开始超过四万,到1988年的"荷塘"已是38万港元,一幅抚琴仕女卖出46万港元。1990年的"裸女"和"渔父"都卖出了50万港元。1991年油画"裸女"为65万港元,一般作品维持在十几万港元左右。90年代中期价格有所回落,主要原因是伪作过多,难以分辨,香港、上海等地都在搞"批发"生产,让人望而生畏。但到了21世纪初,林风眠佳作的价格已达几百万元,我们在《投资现当代艺术》一文中已有介绍。

同步当代艺术市场

20世纪前半叶的大画家如黄宾虹、齐白石、张大千似乎都喜"自我作古",后学者众多,但能学他们后自成大家的少之又少。李可染(1907-1989年)明显受到黄宾虹的影响,但又有自己独特的处理,终于成为一位大家。

李可染的幸运之处在于能得到上世纪的几位风格悬殊的大师的"亲授",他年轻时考入西湖艺术院,受林风眠指导,其后期的光与影的和谐与用色的丰富也能在林氏画作中找到,写实的扎实和印象的捕捉,使他在50年代的写生实践中受益多多。抗战胜利后,李可染又被徐悲鸿激赏,来到北平,他的早期人物画清俊可人,后来的放牛图虽笔墨老到了些,仍属这一路画风。

李可染在北平又从师齐白石和黄宾虹,齐白石给他申博信用网,申博sunbet官网的是胆识和魄力,黄宾虹则给他画学的渊厚。所以,李可染人品忠厚,但在画中却极"不老实",兼收并蓄,自有见解,终于形成后期雄阔逸宕兼而有之的"黑得透明"的巨匠风格。

他对自己画艺的评价恰到好处,可参见书画鉴定部分的个案之五。可染的书法古拙雄奇,受康有为崇尚魏碑书法理论影响,即"力沉着而出于涩笔"。李氏成名于20世纪50年代,70年代被公认为一代大师,他确确实实发展了黄宾虹、齐白石、林风眠、徐悲鸿等前辈的探索,成为同代艺术家中的翘楚。

李可染画价今昔的沉浮恰能演绎当代大陆艺术市场的变迁,值得一说。李可染的画作在当代市场上出现是在20世纪50年代,由北京荣宝斋最早经营,不外乎水牛和山水两种。面积多是四尺开三(69cm×46cm),牛图定价65元,山水定价75元左右,而当时人们月均收入10元,故交投清淡,直至1966年左右。文革期间谈不上有什么市场。1979年后,海外人士涌入北京,四尺开三的牛图涨至7,000-8,000元,山水涨至1-1.2万元。1983-1986年,李氏的四尺开三的牛价1.2万元,山水价1.5万元左右。以后,已是无货供应。

香港经营李可染画作最早的是集古斋。1962年,李可染四尺开三的牛图,价值150港元,山水定价400港元,并可八折优惠。其后画价每年递增,每十年升十倍左右。1989年底,李可染逝世不久,大陆禁止他的画出口,李氏的传世画本来就少,约八百幅(文革前四百幅,文革后四百幅),被新规定刺激,画价飞升。李可染的"万木葱葱横翠微"1989年11月由香港协联拍卖行拍卖,估价12万至15万港元,结果由集古斋以35万港元夺得。1990年5月,集古斋八家山水画展中,此件标价港元150万元。1990年3月佳士得拍卖会上,"烟江夕照"以100万港元卖出,创其当时个人画价最高纪录。

20年过后,李可染的画价已不可同日而语,尤其是精品动辄几百万。山水画自不必说,"万山红遍"(中国嘉德,1999年10月)407万元;"韶山"(北京华辰,2003年7月)219万元;"千岩童秀"(中国嘉德,2003年11月)为330万元。他的"九牛图"是生平写牛图中最大的作品,先是在香港苏富比上以378.5万港元成交,然后在2004年1月的北京翰海拍卖会上出现,成交价550万元,和破纪录的徐悲鸿的"春山十骏图"(627万元)十分接近。

另外,李可染同一幅作品在拍卖行之间的交易也十分活跃,"钟馗退休图"(立轴,1946年作,71cm×46.5cm)首先在2002年12月8日的北京翰海拍卖会上以7万元成交,然后在半年后的2003年7月11日在北京华辰上出现,售价12.65万元,生意做得不错。另外一幅"毛主席诗意图"(镜心,1971年作,63cm×75.6cm)先是在2000年11月5日的中国嘉德上以37.4万元成交,然后又在2003年7月12日同一个拍卖会上以39.6万元拍出,不赚什么。而"寒山拾得图"立轴先是在1995年5月9日以14.3万元成交,到了1999年1月24日的北京翰海上,售价为14.3万元,赔了。这就是风险,尤其是想做短线交易的话。

李可染作品的辨伪,已在鉴定章节的个案研究中重点提及,还有些需要补充的是,他与许多现当代画家不同,从不画章法、构图完全相同的画,若有章法、构图都一样的两张作品,其中定有一张为假,或两张全假,真迹在别处。晚期书法的外形有类似"战笔"的锯齿状,有些伪作者为达到同样的迹象,不免夸张过火。李可染进京以后,专用老御制墨画画,浓墨黑而亮,淡墨清而沉稳。除早期用过一些普通纸外,李可染以后用的是好纸,有些纸是特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