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剧和徽班

作者:gov 发布时间:2022-10-10 09:38 信息来源:市志办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徽剧,渊源于明代的“徽池雅调”。明朝嘉靖年间,江西弋阳腔流传到安徽青阳,贵池一带,与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曲调相结合,创造了新腔,形成了具有当地地方特色的青阳腔;青阳腔又受到民间山歌小调和昆曲的影响,长期发展而形成今天的徽剧。其特点是:滚白滚唱,不仅让戏曲中的人物有倾吐内心积郁与激愤等感情的广阔余地,而且还富有叙述性。唱腔的音域异常辽阔,给人以一种粗犷,美好的感受。   清朝乾隆年间,徽剧名艺人高朗亭,郝天寿等,把徽剧带到扬州演出。当时扬州是全国文化中心之一,是“花部”的集中地,但很快即被艺术精湛的徽剧压倒。乾隆五十五年,高朗亭又带到了北京,受到了北京观众的欢迎。接着,又引起“四喜”,“春台”,“和春”等徽班进京。

徽剧进京不久,汉剧也进京,徽剧又从汉剧中吸收了西皮,进一步丰富,发展了自己的声腔。从此,徽剧不仅闯进了皇宫,振动了京城,而且广泛流传,影响了全国。它在北方扎下根子,逐渐吸收了北方的京腔,其高腔与北方语言结合起来,发展成为京剧。它在南方的戏曲影响也十分深远,江西的赣剧、四川的川剧、广东的粤剧、广西的桂剧、云南的滇剧,都受到徽剧不同程度的影响。

对徽剧表演艺术有着突出贡献的杰出代表是老艺人程长庚。程长庚名椿,字玉珊,安徽潜山人。他把徽音、京音、楚音兼收并用,脱俗创新,卓然成家,对徽剧来说,他起了承前作用,对京戏来说,他起了起后作用,因此,他成为京剧的开山祖师。

徽剧的表演艺术,丰富而多采。它讲究平台与高台武功,讲究身段、亮相的雕塑美,讲究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画面气派等。平台与高台武功在徽剧里最为突出,平台如“独脚单踢”、“叉腿单踢”、“刀门”、“飞叉”等都异常惊险,至于高台武工,更为险要,一般演员要翻三张桌子,有的要翻七张桌子。身段、亮相,在徽戏里很有雕塑艺术感。徽剧注重集体表演,必要时众歌齐舞,显得气势壮伟,场面热烈。

徽剧的剧目很多,据记载有一千四百零四个,因年代较久,多为手抄本,不少的本子以失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挖掘整理,富有徽剧特色的代表剧目有:《义虎报》、《巧姻缘》、《齐王点马》、《水淹七军》等。

历史上比较出名的“ 徽班”有:

春台班:这是清乾隆时歙县江村大盐商江春在扬州的家班。该班搜罗四方名伶, 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皇帝八旬寿诞,该班进京演出,技艺出众,与“三庆” 、“四喜”、“和春”合称进京四大徽班。

庆升班:这是清道光年间,军机大臣曹振镛整顿家班“华廉班”,改称“庆升 班”,为京外四大徽班之一。该班还常到民间巡回演出,唯曹府喜庆之日必归。太 平天国期间曾流至北京演出。

彩庆班:建于清道光年间,由徽城众商助资、广聚名角组成。主要演员有生角 存根、大花“歪头”雨、二花王石、三花小宝、正旦“大道士”、小旦“小道士” 等。每年三月三日的徽城“迎春赛宝会”以及四乡的盛大聚会,该班都参加演出。 清解散,民国期间一度重建,称改“新彩庆”。

凤舞班:民国15年成立,班主郑杏花(女),歙县东门岭人。该班技甚高,行 头齐全,与“新彩庆”、“二阳春”、 “柯长春”齐名, 合称“新四大徽班”。 1934年演于金华、兰溪,时逢大旱,处境艰难,卖行头而归。 此外,歙县徽班还有新庆升、庆春和、万长班、笑舞台、大舞台、老黑班、庆升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