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博信用网,申博sunbet官网

新安名医

发布时间:2017-10-27 11:52 信息来源:市志办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王乐匋(1921-1998),“新安王氏医学”第五代传人。安徽中医学院新安医学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内科学会理事、全国首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省新安医学研究会会长、高等中医院校五版《温病学》教材副主编,并主编《新安医籍丛刊》、《续医述》、《新安医籍考》,著《老匋读医随笔》等,发表论文30余篇,是国内新安医学和温病学科的带头人之一。1991年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获林宗扬医学教育家奖。

    李济仁,1931年生,安徽歙县人,自幼攻儒,歙县“世医张一贴”第十四代传人。1958年始先后任安徽中医学院、皖南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首批《内经》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省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新安医学研究会副会长,主编《济仁医录》、《痹症通论》、《新安名医考》、《大医精要》等专著11部,发表论文百余篇,1991年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传略载《中国人物年鉴》。

    吴锦洪,号今翁,1918年生,休宁人,早年在沪行医,抗战后,返原籍为当地名医,先后受聘于安徽中医学院、蚌埠医学院中医教授、主任医师,行医64载,学识渊博,经验宏富,兼好书画篆刻,为国内中医文献学及新安医学研究学科带头人之一,全国名老中医。

    王少峰(1867-1932)字炳生,号润基,休宁溪口人。早年在浙江恒裕典业当学徒,因家丁多病,庸医误人,乃立志学医。日站柜台,夜攻医学,博览群书,5年不倦,奠定了医学理论基础。1889年投师湖洲名医凌晓五,临证处方,颇得青睐。光绪十七年(1891)回故乡海阳开业,擅治内、妇、儿科,尤擅时病,常一二剂见效,远近就诊络绎不绝。生活所积全用购买医书,虽价昂而不惜。诊暇手不释卷,勤于笔耕,著有《脉学摄要》、《脉学经旨》、《人身谱》、《内经选读》、《伤寒从新》、《女科汇编》、《四大病症》、《杂证类钞》、《王氏医案》等。《伤寒从新》为其代表作,全书近百万字,辑录了历代医著200余种,评注4000余条,对《伤寒论》各经病证、苔脉及治疗予以注释,关键处酌加按语。是书注重临床,主张“寒温一统”,于研究《伤寒论》颇有参考价值。经整理由《新安医籍丛刊》出版。

    王仲奇(1881-1945),名金杰,晚年号懒翁,歙县人。出生于中医世家,幼承家学并能博采众长。22岁悬壶乡里,以治温热病著称;1923年移寓上海,以擅治内伤病驰名沪上。他认为治病之道,要在明阴洞阳,而用药以酌盈济亏,补偏救弊。处方常经方、时方并蓄,或参以单方。因单方力专而厚,辨证用之,每获良效。处理内伤杂病注重脾胃与肾气,常以调气血,畅气机,以通为补。业传弟殿人,子樾亭,女蕙娱、燕娱,侄任之,门人叶阜民等。平昔诊务繁忙,无暇著述,所遗医案已由其后人整理成《王仲奇医案》出版。见《新安医籍丛刊》。

    徐春甫(1520-1596)   字汝元,号东皋,又字思敏、思鹤、祁门东皋人。徐氏从小随太学生叶光山习词文,由于聪明颖悟,学习刻苦,少年时儒学已达到较高水平。后来因为经常生病,决定弃儒学医,在祁门名医汪宦的精心指导下,认真钻研《内经》、《难经》等医学经典书籍,广泛涉猎各家医学著作,加上勤于实践,融会贯通,遂寓居京师,设“保元堂”业医。因其医技达到了超凡境界,被授予太医院吏目。隆庆二年(1568),他倡集在京名医46人(其中新安医家21人)成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民间学术团体——一体堂宅仁医会。立会款、会规22项,提出为医者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修养。要求医生诊疗病人应认真审证辨脉,细心处方遣药;提倡医生努力学习理论,勤于探索医学规律,特别是《内经》和金元四大家的奥妙之处,务求明白医理,通过讲学活动,互相交流心得,达到提高医疗水平的目的。徐春甫有《古今医统》(又称《古今医统大全》)100卷、《医学入门捷径六书》4卷、《医学未然金鉴》等,均存。《古今医统大全》为我国十大医学全书之一,包括《历代圣贤名医姓氏》、《内经要旨》、《医通考》、《内经脉候》、《经穴发明》、《针灸指直》、《妇科心镜》、《螽斯广育》、《老老余编》、《幼幼汇集》、《痘疹泄密》、《养生余录》等。内容涉及《内经》旨义,历代名医传略,各家医论,脉学运气、针灸经络、养生、本草、临床各科、医案、验方等,在汇集历代精华的基础上有诸多阐发,此书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问世,次年古吴陈长卿即为之梓行。隆庆四年(1570)太师朱成国再次刻板刊行,一时在医界广为流传,影响极大,其后又多次刊刻,日本国也在1657年翻刻了金陵唐氏本全套,并在此后的许多医籍中引用了该书的部分内容。1995年《新安医籍丛刊》重新校点出版。

    汪机(1463-1539), 字省之,汪渭之子。世居祁门县城石山坞,号石山。卒后葬于祁门青罗寺,现存汪机墓。汪机幼习诗文,为邑之秀之。因母患头痛呕吐不愈,用古之秘方治愈母病。其父汪渭晚年染病,亦三治而三起。越20年,多起奇症。行医40余年,活人数以万计。时人谓:“病之见石山也,如饥者得食而充,渴者得饮而解,弱者得援而登巅,危者得扶持而安。”足见其医术之高,信誉之卓。汪机私淑朱丹溪而博采众长,融丹溪、东垣学说于一体。他在《营卫论》中指出:人体有卫气和营气,卫气为阳,营气为阴,营卫皆一气所化。并把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作营卫立论,临床主张调和营卫,调补气血。并擅用参芪,为新安温补派代表人物。汪机精通内、外、妇、儿各科,而以外科尤为精到。他在《外科理例》一书中指出:外科必本诸内,知乎内以知乎外,治外遗内,所谓不揣其本而济其末。所以他对久科的治疗,主张调补元气,先固根底,不轻用寒凉之剂。他在医学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不仅治愈很多病人,为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最先提出了“新感温病”和“阴署”,发展了祖国医学理论,还著述大量的医学著作。其著作有《续素问钞》3卷附《补遗》1卷(1519)、《脉诀刊误集解》2卷、《附录》2卷、《运气易览》卷、《针灸问对》3卷、《外科理例》7卷、《附方》1卷、《痘治理辨》1卷、《附方》1卷、《石山医案》3卷、《推求师意》2卷,合为《汪石山医书八种》。存。再合《伤寒选录》8卷、《内经补注》1卷、《本草汇编》20卷、《医读》7卷、《医学原理》13卷,计13种70余卷,为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研究资料。此外,汪机还培养了一批学验俱丰的弟子,其中有汪副护、黄古潭、周臣、程廷彝、许忠、陈桷等。

    孙一奎(1522-1619),字文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休宁县人。其父以儒术起家,为诸生,素质孱弱,攻读过苦,加之屡试不第,心情不悦,体质益差,使少年时的孙一奎便抱有“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何得究竟秘奥,俾葆和吾亲无恙之心”。稍长,随堂兄往括苍(今浙江丽水)经商。遇当地士人传授“禁方”,用之多验,激发学医的信心和决心。即刻返回休宁,禀明父亲,得到父亲的支持。于是找来《内经》及诸大家的医籍,在名医黄古潭指点下,“下帷诵读,口玩心惟,无间寒暑”。学有所得,总觉得徽州地方偏僻,见识不广,应到外面去见见世面,检验自已的学识。于是“游彭蠡,历庐浮沅湘,探冥秦淮,钓奇于越,卒掩迹三吴矣”。所到之地,遇有所长,即往请益;偶遇明哲,则折服其前。经30年游学勤访,虚心求教,学验俱丰,为人治病“决死生多验,诊视鲜戾,投剂靡乖“。医名由是闻达远近,官吏缙绅竟忘年与之相交,并捐资助其刊刻《赤水玄珠全集》(含《赤水玄珠》、《医旨绪余》,《孙文垣医案》)。《赤水玄珠》30卷,分风、瘟疫、火热等70余门,每门又分若干病证,所述包括内、妇、儿、外各科疾病的辨证治疗,各证引录《内经》及各家学说,结合个人医疗经验条分偻析,开卷了然。其中对休息痢、乳岩的描述,尤为确切。是书以明证见长,历来为医家称颂,刊行后多次刊刻,并先后东传朝鲜、日本等国。《医旨绪余》2卷,计70篇,主要论述太极、阴阳、五行、脏腑气血、三焦包络、命门相火、经络腧穴、疾病诊断及内伤杂病等问题,其中对命门、相火、气、火等概念用易学的原理、理学的观点和医学理论结合起来,提出了新的见解,对咳、喘、哮的鉴别诊断和治疗都有自己的体会。其对诸家学说的评价,被后人认为是千古持平之论。《孙文垣医案》(又称《生生子医案》)5卷,由其子朋来、泰来及门人选编而成,内含《三吴医案》2卷、《新都医案》2卷、《宜兴医案》1卷,计398案。内容涉及温热时疫、内科杂症、妇人胎产、幼童虫麻以及耳目诸疾。对许多奇疾怪病辨治有法,疗效突出,尤其在诊病时注意询问病史,分析脉证,不落常套。如《三吴医案》第十二案,治先禄公跌后胁痛,诸医认为淤血,服活血行血之剂二百余帖而未效,孙氏根据脉证辨为痰饮,用瓜蒌、枳壳、贝母第二剂泻去痰饮面痛瘳;又如第九十八案治少男颊车浮肿面痛,清人赵彦初经临床验证后谓“以见古人对症发药,效如桴鼓”云云。足见孙氏辨证精详,立法得当,遣药合理,经得起验证。因此,《孙文垣医案》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临床参考书,并有单行本刊行,如日本有明历三年(1657)刊本、清风月堂左卫门刊本、东佛镇天宝楼刻本。《新安医籍丛刊》有点校本。另外,孙文垣尚撰有《痘疹心印》2卷,为孙氏节录诸家痘疹方书汇编而成,间或参以己见。孙文垣门人除两个儿子外,尚有余煌、程钤、徐景奇和婺源的汪甘节、潘士梧、查道立等。

    方有执(1523-1599),字中行,明·嘉靖万历间,歙县中山(灵山)人。方有执两次丧内,五个儿女因病而亡,自身又身经弊难,死幸重生,其妻儿皆殇于中风伤寒,故力攻医学,尤重对伤寒的研究,对张仲景《伤寒论》专著及其后人注释编次文本亦颇下功夫,予以深究。研习中,他常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感到后人释编次《伤寒论》文本不能尽仲景著书之本义,故不惮险遥,多方博访,广益见闻,虑积久长,鬓霜而后豁悟,默契潜通仲景言外之旨趣而精心修辑。历20余年之艰难,著成《伤寒论条辨》一书,该书初稿成于明朝万历壬午年(1582年),经修改定稿于万历己丑年(1589年)刊刻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在刊刻前一年,方氏已达71岁高龄,但为了使书更臻完美,他不顾年老目昏,花了一年功夫详细审订,方始付梓,反映了方氏做学问一丝不苟的精神,除《伤寒条辨》八卷外,他还著有《本草钞》一卷,《或问》一卷,《痉书》一卷,均附于《伤寒论条辨》后,一并付梓。后来,江西喻昌得到《伤寒论条辩》,遂参以己意,编为《尚论仲景伤寒论重编三百九十七法》,即《尚论篇》刊行,方氏及其著故鲜为人知,康熙十三年(1674年),河北林起龙经对照方、喻二书后,发现喻昌所著基本是方有执书中内容,甚为气愤,认为喻氏剽窃了方有执著作,乃将《伤寒论条辨》重新评点出版,并附《尚论篇》于书末,作为对照,证明其事。自此方氏之名及其著作又明显于世。方氏将伤寒太阳病分为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等三种类型,形成“三纲鼎立”说,是方氏据孙思邈寓示所倡言,后经喻嘉言确立的。姑不论此种分类法是否符合仲景原意,但他敢于打破框框,勇于创新的精神是可贵的,方氏“三纲鼎立”说提出后,对医界影响很大,除江西喻昌外,还有常州张璐著《伤寒缵论》、歙县程应旄《伤寒论后条辨》、郑重光《伤寒论条辨续注》等,皆秉承方氏说而各有发明,近年中日《伤寒论》学术研讨会上,任应秋先生所发表的《研究伤寒论的流派》一文中,将方有执先生列为重订错简流派之鼻祖,足见方氏对《伤寒论》的研究见解,在学术上影响深远,申博信用网,申博sunbet官网《伤寒论》六经提纲的提法亦由方氏开创,他在《伤寒论条辨》注释太阳病第一条“此揭太阳总病,乃三篇之大纲”始,“提纲”之说逐渐形成,柯韵伯会通全书立论:“仲景作论大法,各应病机一条,提纲一经纲领,必择本经至当之脉证而表彰之。”《医宗金鉴》言“提纲”二字首揭此条为太阳之提纲,自此而始“提纲”成为《伤寒论》研究者注重内容之一。方氏还结合临床,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中有关“痉证”的证治方药,附以已见,撰成《痉书》一卷,风容多有可取之处,此书系方氏在妻儿亡于伤寒后,为消除悲伤,“客游楚淮”,看见当时各地多数医家不明外感高热抽搐之病因,而皆混称惊风,无以救治的时弊,乃发愤攻研后所著,他认为痉病是因为伤寒发热汗出,血虚所致,小儿血气未充,新产之妇本体虚,筋脉失养,故痉病唯小儿为最常见,其次见于新产之妇,治疗方法多从仲景方中录求。《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称《痉书》辨痉病与惊风之疑似最为明确,此书确为临床痉病的诊治提供了较好的参考资料。其他如《本草钞》录有《伤寒论》所用药物九十一种,逐药阐说,以便初学者检讨。《或问》一卷,凡四十六则,皆设为问答,以发挥条辨未尽之意等,均系方有执研究伤寒的学术成果。

    汪昂(1615-1694),与休宁知名人士金声过从甚密。甲申之变,弃儒从医,寄籍浙江丽水。汪氏以其雄厚的文辞功底,致力于医学理论研究,临床之余,勤于笔耕,著有《素问灵枢类纂约注》、《医方集解》、《本草备要》、《汤头歌诀》、《经络歌诀注释》、《勿药元诠》等医书盛行于世。《素问灵枢类纂约注》3卷,注氏认为《内经》“理至渊深,包举弘博”,为医家必宗之经典,估全书浩衍,又随问条达,不便观览。故择《灵枢》、《素问》之精要适用者,条分缕析,参酌诸注,简明易解,使读者了然心目,全书所选内容,多采《内经》中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较大者,经过汪氏分类编次后系统性更强。注释多采王冰、马玄台、吴昆、张隐庵诸家之言,约占十分之七,汪氏自注约十分之三。对阐发《内经》奥旨颇有裨益,立论多较允当,被公认为节注《内经》的善本。《医方集解》(1682)6卷附《勿药元诠》1卷,本书辑数十家之言以详析方理,故名“集解”。书中方剂计分21门,并附“救急良方”一章。是书以医界常用的历代名方为主体,共收正方388首,附方之数比正方还要多。该书论方,层次分明,汪氏于每门之下,先概述该门方剂功用、适应证及其治病症的病因、病机,并在每个具体方剂中,先分析本方主治病症及此症的临床表现,次述本方药物组成及每味中药的用法、药性、制方之理及加减,最后详论附方。此书之长,在于“辨证论方”,“虽名方解,然而病源脉候、脏腑经络、药性治法,罔不毕备”,确实是一部理、法、方、药相应贯通的佳作,理论联系实际的好书,因此,深受读者欢迎。据不完全统计,此书问世300年来,各类版本达80余种。《本草备要》(1694)8卷,汪氏因感于《本草纲目》“备而不要”,《主治指掌》、《药性歌括》“要而不备”,故撰是书,载药478种,多为临床常用之药。该书虽专论本草,而论药之时,必参之以论证,药性与病机互相阐发,汪氏将中医之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学的理论与药物学的内容融为一炉,以辨证施治原则贯穿始终,使人循之有规,变通有法,是一部既明理义,又切实用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本草学专著。值得一提的是汪氏在辛夷条中记有“人的记性在脑中”,在中医书籍中较早地提出了脑的记忆功能。此书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医家的钟情,常作为中医入门教材。粗略统计至解放初200多年间,各类版本达76种之多。《汤头歌诀》(1694)选常用方剂300首,编成七言歌诀200首,每首歌诀都有中医理法方药的内容,既便于吟诵,也非常适用,是一部流传较广的方剂学通俗读物。《经络歌诀》1卷,是汪氏鉴于吕东垣《医宗起懦》中12首经络歌诀词句、音韵不够流通,便予以润色,并增加奇经八脉歌诀四首,补其未备,加以注释而成,附于《汤头歌诀》后一并刊行。另外,署名汪昂撰写的著作尚有《本草便读》8卷、《经络图说》1卷、《汤头歌诀钱数抉微》4卷及《续增日用药物》、《痘科金镜全书》流行于世。是汪氏所作,抑或后人托名,待考

    程门雪(1902—1972),又名振辉,字九如,号壶公,徽州婺源人。我国著名中医临床家和教育家,上海中医学院首任院长。早年师承于新安名医汪莲石,后从师名医丁甘仁,不拘泥古,推陈出新,形成了自己的流派和风格。

    吴谦,字六吉,歙县人。熟读古今医书,涉猎中医各科,临床经验丰富,仍谦虚好学,曾多次翻越五六十里山路,拜民间医生为师,学习正骨手法。与喻昌、张璐并列为清初全国三大名医。乾隆初,官至太医院判,高宗颇器重之,尝语左右近臣曰:“吴谦品学兼优,非同凡医,尔等皆为亲敬之。”乾隆四年(1739年)高宗敕今编撰一部较系统的医学专著,委吴谦、刘裕铎为总修官,组织人员编写。吴谦将自己积累多年的资料和撰写的医稿全部拿出来作为初稿,结合内库所出藏书和征集民间家藏秘本以及世传经验良方,供大家扩充修正。经过分门别类,执简驭繁,去伪存真,慎重研究和补正,于1742年编成不朽巨著《医宗金鉴》。《医宗金鉴》是由清政府组织编写的一部大型综合性医书,全书90卷,计15种,内容十分丰富,采集了上自春秋战国,下至明清的历代名著的精义,进行分门别类,删其驳,采其精粹,发其余蕴,补其末备。其内容包括:《订正伤寒论注》17卷,《订正金匮要略注》8卷,《删补名医方论》8卷,《四诊心法要诀》1卷,《运气要诀》1卷,《伤寒心法要诀》3卷,《杂证心法要诀》5卷,《妇科心法要诀》6卷,《幼科杂病心法要诀》6卷,《痘疹心法要旨》6卷,《种痘心法要诀》1卷,《眼科心法要诀》2卷,《针灸心法要诀》8卷,《正骨心法要诀》4卷,《外科心法要诀》16卷。其中《订正伤寒论注》和《订正金匮要略注》为吴谦亲自编注。吴氏认为:古医书有法无方,惟《伤寒论》、《金匮要略杂病论》始有法有方。《灵》、《素》而后,二书实为一脉相承,义理渊深,方法微奥,领会不易,遂多讹错,旧注随文附会,难以传信。乃自为删定,订正讹错,详加注释,复集诸家之注实足以阐发微义者,以资参考。其余各卷,虽出众人之手,多经吴氏审订、修改和补充。全书概括了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阐述了各种病证、病因和辨证治疗,选方平稳,切合实用。尤其是各科心法,先歌诀,后注释,便于习诵,使执教者易教,从学者易学。故刊行后颇受医界推崇,自1749年后,一直作为中医入门必读医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