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门:中国御医之乡
祁门自古崇尚医学,医风昌盛,名医众多。据不完全统计,祁门史载名医190余人,医书40余部250多卷。尤其明清之际,祁门先后共出过21名御医,涌现一大批医学大家,不但享誉当世,而且名播海外,影响深远,为全国所罕见,故祁门有“中国御医之乡”之美誉。
御医,是中国古代为皇帝,包括皇宫贵族、大臣提供医疗服务的特殊人群。严格意义上的“御医”,只有太医院院使(相当于院长)1人、左右院判(相当于副院长)2人和御医,约16人左右。广义上的“御医”,还包括太医院吏目和医生,约60人左右(有处方权,可以独立看病的)。
据史籍资料,祁门御医21人,其中明代20名,清代1名;明代太医院院判周仕元1人、御医12人、吏目8人。这些御医,都生在祁门,学医祁门。汪宦、徐春甫、王琠等人是行医京城,后经推荐入太医院;御医胡田以针灸出名,因为送药材进京,考入太医院。王琠则是先入御药房,后升御医的。祁门御医中有父子御医、兄弟御医、师生御医等。已知最早的御医为南乡人康城,大致是明景泰(1450)到正德(1505)年间人。明代的20位祁门御医,主要集中在嘉靖到明末这段时间内。那时的明代太医院,有数名祁门人同时担任御医,如与徐春甫同时的就有汪宦和胡鈇。
纵观祁门御医,成就最高者当数汪机、徐春甫、王琠、汪宦、陈嘉谟、江之迈等。
汪机(1463—1539),字省之,别号石山居士,祁门县城朴墅人。其家世代行医,祖父汪轮、父亲汪渭均为名医。汪机随父学医,钻研诸家医学经典,医术日精,“行医数十年,活人数万计”。一生著有《医学原理》、《本草会编》、《石山医案》等13部76卷之多。《石山医案》乃汪机生平代表作,影响最大,此书第一个提出了“固本培元”学说,一举奠定了新安医学的理论根基,开新安医学派之先河,人尊汪机为“王道医师”、“一代宗师”。
徐春甫(1520—1596),字汝元,号东皋,又号思鹤,祁门县城东街人。师从名医汪宦,博览医书,通内、妇、儿等科。曾在太医院任职。隆庆初(1568年)参与组织成立“一体堂宅仁医会”,开创我国史上医学团体之先河。其一生编著医书8部110多卷,是明代著书最多的医家,其中以《古今医统》影响最大。《古今医统》又名《古今医统大全》,凡100卷,是一部内容浩翰的医学全书,为我国医学史上十大医学全书中的第一部,时人尊之“方书之六经,医宗之孔孟”。徐春甫是新安医学“固本培元派”的中流砥柱,《徽州府志》称他为“鸿世之士”。
王琠(1497—?),字邦贡,号意庵,别号小药山人,祁门西乡历溪人。明嘉靖十一年(1532)前后,王琠悬壶北京,声名鹊起,进入太医院御药房,为直圣济殿吏目。后因妙手治愈皇子奇病,深得皇帝赏识,嘉封登士郎,迁御医。在京城期间,以“之见如神,之胆如斗”、“诊察如老吏之断狱”而名扬京都,嘉靖四十四年(1567)前后,王琠告老还乡,皇帝御赐一对汉白玉石鼓,后在历溪村建造了“五凤楼”,即现今的合一堂。王琠著有《意庵医案》。
汪宦,字子良,居祁门县城三迁堂,汪机之族彦。潜心《内》、《素》,有神领心得之妙。后行医京城,入太医院任吏目。著有《医学质疑》、《证治要略》及、统属诊法》,徐春甫和民间素有“苍生司命”之美誉的歙县名医余午亭,都曾师从他学医。
陈嘉谟(1486—1570),字廷采,号月朋,明代祁门西乡二都人(今祁西小路口镇)。天性聪颖,博学多才,诗、词、书、赋均有建树,尤以医药较深。长于本草,著有《本草蒙筌》。
江之迈,字怀民,号时斋,南乡中涧(今属芦溪乡查湾村)人,先攻儒,后精医,行医于江西浮梁,擅治痼疾,曾为鄂(湖北)都夫人治病,应手即效,遂相善处。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至京都,由鄂荐至入太医院任御医,越十八年归里。戴名世赠匾曰“勾漏仙才”。
除了上述六大名医之外,还有胡田、胡鈇叔侄,胡文昭、胡文信兄弟等十余位御医,也是医道泽厚、医技高超,十分了得。胡田为明代祁门城东人,善针灸,弘治十八年(1505)任祁门医学训科,后送药材至京都,考入太医院,授御医。胡鈇幼从叔父胡田习医,悬壶本县及东流、景德镇等地。后抵京考入太医院,授太医院吏目。黄万户精研《内经》、《素问》得道,声名大噪,救人甚众,授太医院吏目。
历史上祁门众多的名医御医和宏富医著,奠定了祁门古医学在新安医学及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重要地位。2000年,黄山市评选古徽州历史上最突出、最具影响力的“徽州千年杰出人物”30位,其中新安医学方面仅有两位入选,分别为祁门明代大医家汪机和徐春甫,祁门医道之盛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