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档案”焕发“新活力”
我市用活档案资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作者:黄档萱 发布时间:2025-01-24 08:16 信息来源:市档案馆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档案工作肩负着储存记忆、承载文明、再现历史、昭示未来的重要作用,蕴藏着无限的价值。2024年,我市档案系统坚持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不断提升全市档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水平,以高质量档案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徽州千年宗姓档案共427部、2235册,真实反映了地区的宗姓文化形态,以及徽州氏姓、氏族长达千年,遍布世界各地的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过程。”2024年5月8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徽州文书——徽州千年宗姓档案”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至此,我市补齐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四大遗产项目的最后一块“拼图”。

在此基础上,我市积极谋划休宁鱼鳞图册申报《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推动黟县清代徽州刻书雕版、歙县王茂荫奏折抄本申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并推动徽州文书申报《世界记忆名录》。与此同时,我市坚持“遗产+”跨界融合,推进徽州文书与影视传媒、文化旅游等深度结合,先后拍摄了《江氏家族的分家阄书》《徽州谱牒》《跟着档案游徽州》等系列专题片,联合省邮政公司推出申遗邮品一套,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市档案系统积极发挥档案工作的思政教育作用,实施“千年‘徽’煌——徽州历史档案联展”项目,累计接待325批6000多人次参观学习。市档案展览中心已成为党员干部、中小学生、社会群众思政教育的热门打卡地。市档案系统大力提升档案调阅便民服务水平,连续4年滚动实施破产改制企业档案规范化整理项目,为3000余名改制企业职工办理退休手续、财产公证、遗产继承等事项提供原始档案依据。2024年,完成档案调阅利用7122人次、80303卷(件)次,长三角互联互通办理异地跨馆出证209人次。

此外,2024年,市档案馆还创新开展省级以上非遗传承人和各界名人、离退休老干部等口述档案采集工作,接收各门类档案46000余卷件,馆藏档案总量达82.27万卷件。同时,市档案馆以数字化为手段,持续实施馆藏档案数字化加工项目,启动黄山市数字档案馆信创适配升级改造项目,通过“存量档案数字化”“进馆档案两套制”等,进一步夯实档案信息化建设基础,着力构建安全可靠、自主可控、智能高效的档案信息化体系。

今年,市档案馆还将持续加强政治建设,积极推进档案产业园建设,大力推动徽州文书入选“双名录”,不断提高档案服务中心、服务社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