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递打更队的坚守与传承——
百年铜锣声未歇

作者:汪雅倩 发布时间:2025-04-25 08:36 信息来源:黟县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西递打更队队长黄煜的吆喝声在古巷里回荡,手电筒的光束缓缓掠过古老的木质门窗和斑驳的砖墙。遇到未关的窗户,打更人会轻轻合上;发现随意堆放的易燃物,便立刻联系户主清理……每晚11点至凌晨2点,打更人准时手持铜锣与手电筒,穿行在纵横交错的古巷中,仔细排查每一处安全隐患。

“线路松动必须及时处理,人离熄火、人走断电是巡查的重点。”在民宿厨房里,黄煜一边检查电路,一边向徒弟吴新宝传授经验。多年来,他们累计敲坏30余面铜锣,平均两年就要更换一面,这些破损的铜锣镌刻着岁月的坚守。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黟县西递村保存着224幢完好的明清古民居,其中124幢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比建筑更动人的,是村里延续百年的守护传统——打更,这一中国古代夜间报时与治安维护方式,在现代社会已逐渐消失,却在西递焕发新生。新中国成立后,村民自发组建的义务打更队,如今已成为传统智慧与现代治理融合的典范。

这支打更队伍共有12名成员,年龄横跨20多岁到70多岁,来自村“两委”干部、农民、保洁员、民宿经营者等不同行业。年轻一代的加入,也为其注入了新活力,“90后”民宿老板吴新宝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五年前,他返乡创业,如今跟着师傅黄煜学习巡查技巧。“从小听着锣声长大,现在想用自己的力量守护古村平安。”话语间,道出了新一代守夜人的传承与担当。

随着时代发展,打更队的职责早已超越最初的防火警示。他们既是古村的“守夜人”,更是村民的“贴心人”。队员卢慧中曾在雨夜发现溪水暴涨,及时疏散河道沿岸村民;方国富也曾察觉煤气泄漏,避免一场危及古建筑的灾难。通过与消防部门紧密协作,打更队伍构建起群防群治的安全网络,助力古村连续多年取得零火灾、零治安案件的佳绩。

在昼夜交替间,打更队员们切换着不同角色。白天,他们走家串户宣传政策、调解纠纷、收集民意;夜晚,他们又化身平安使者,用脚步丈量古村的每个角落。“一面铜锣敲响的是平安,凝聚的是民心,助推的是和谐。”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吴伟刚表示,西递打更队这种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形式,在邻里守望、互帮互助中彰显了志愿服务的力量。凭借这份坚守,西递打更队获第四届全国119消防奖、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等荣誉,成为新时代乡村治理的鲜活样本。

穿越百年的铿锵锣声,既是传统智慧的延续,更是新时代乡村治理的生动实践。在古村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中,西递打更队用脚步丈量责任,以传承守护乡愁,让世界文化遗产在平安和谐中永葆生机,也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书写了生动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