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岭村:万亩竹海化身“绿色宝藏”
万亩竹海郁郁葱葱 潘 成/摄
“我们的笋干都是鲜笋经传统工艺晾晒烘干,没有任何添加剂,大家可以放心购买。”近日,走进歙县石门乡竹岭村,村民朱爱珍正对着手机镜头热情地向网友介绍家乡的笋干特产。
竹岭村因竹而名、以竹而兴,拥有成片竹林1.5万亩,是该县竹林面积最大的行政村。近年来,竹岭村立足自身优势,深入挖掘竹产业资源,盘活“竹经济”,写好“绿文章”,铺就富民强村“致富路”。
“以前村民重栽轻管,加上基础设施落后、采伐方式传统,高山竹无法运下山,竹产业效益十分低下。”竹岭村党总支书记程玉华向记者介绍,近几年,竹岭村在选派单位的持续帮扶下,积极引进项目资金,在提升竹、笋产品质量和产量上下足了功夫:通过统一流转土地打造高产示范竹园1200亩,在竹林间修建生产步道、便道58公里,让竹笋采摘运输更便捷;新建950平方米的竹产品交易市场、3000平方米的标准化笋干烘焙厂房和200平方米的冻库,大大完善了产业链配套。同时推广间伐、勾梢、秸秆覆盖等科学管护技术,让竹笋产量和品质显著提升。2024年,村里毛竹产值达510万元,鲜笋产值535万元。现在每亩竹林每年可增加收入约600元,户均增收5000元。
为进一步增加竹、笋附加产值,竹岭村积极招大引强,成功引进黄山众旺竹木制品有限公司开展竹制品粗加工,将原本闲置的竹材边角料“变废为宝”,极大地提高了竹材综合利用率。建设竹笋深加工厂一座(含鲜笋液氮速冻设备一套),保鲜度达到80%,极大地延长了鲜笋的销售周期,增加了笋农的收入。同时,在延伸产业链条上,竹岭村更是不断拓宽思路、勇于创新——借鉴耕地轮休轮作模式,在竹林里采用轮养方式养殖竹林鸡,同步发展林下中草药种植,让竹园的生态效益充分释放,实现了“一亩竹林多份收益”的良性循环。
与此同时,竹岭村还创新开发CCER林业碳汇项目,通过公开招标引入专业机构,对村里1万亩经抚育后的竹林固碳量进行科学测算和严格审核。经评估,全村竹林总固碳量约8万吨,生态价值超300万元。目前,该村已通过安徽省生态农产品交易网完成2笔交易,成功获益1.66万元,让“吸碳吐氧”的竹林产生了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
从提升传统竹、笋产品质量到发展林下经济,从引进加工企业到开发碳汇交易,竹岭村把“小竹子”的价值不断挖掘放大,不仅让生态优势转化成了经济优势,更让“竹经济”真正成为富民强村的“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