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乡:笋竹产业“节节高”
黄山区新华乡地处黄山区北部,在这个户籍人口不足万人的皖南山乡,笋竹产业年产鲜笋超350万公斤、年加工量超600万公斤、年产值近亿元。当地围绕“湖光山色 竹富新华”发展定位,走出了一条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近日,记者走进新华乡胜磊笋业公司,数百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内,一条自动化生产线映入眼帘。虽然已经过了竹笋加工的季节,但公司负责人王磊仍不时要接待各地来的客商。
“这是我们用液氮锁鲜的冷冻笋,今年还在实验探索阶段,冻了10多万斤,早就卖完了,现在冻库里的样品是专门留给合作商看的。”王磊说。
胜磊笋业公司是新华乡竹笋加工龙头企业之一,年生产销售各类笋产品约60万公斤,考虑到雷笋是当地主导产业,同质化发展严重,王磊果断投入资金数百万元,研发液氮锁鲜的冷冻笋产品。
“你看这笋,跟刚挖出来的几乎一模一样。今年的尝试市场反响很好,产品很畅销。”王磊表示。
记者了解到,新华乡是黄山区最大的雷笋种植区、加工区和销售区,经过20余年发展,该乡已形成“笋”和“竹”两条完整的产业链条。全乡雷竹笋种植面积超13000亩,现有竹笋加工企业8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形成了集种植、加工、仓储、销售于一体的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该乡笋产品品类齐全,共有7大类40余个品种,冷链仓储能力达到30000立方米。2017年,当地还将竹笋加工的燃料由无烟煤改为清洁能源天然气,同时建设了高盐污水处理站,竹笋加工过程中高盐污水实现环保净化处理。
为助力笋产品销售,当地设立了集电商运营与培训、农特产品销售、农产品配送、游客接待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笋竹产业体验中心。由新华乡笋竹产业联合体负责运营管理,投资方大保村不参与经营管理,每年获取8万元到10万元的固定收益。
“我们入驻了抖音、拼多多、淘宝等平台,主要通过线上、直播带货等方式销售笋产品,从运行情况来看,年销售额约100万元。”新华乡笋竹产业体验中心负责人王菲说。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为进一步做大做强雷笋产业品牌,当地不仅在生产、加工、流通、销售、服务等关键环节做好衔接,还连续12年举办雷笋节及系列活动,每年吸引省内外游客近万人次;整合乡域内的物流服务网点成立三丰物流中心,笋产品日发货量1000多件;积极申请太平竹笋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黄山笋干”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并获评中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参展产品金奖。
目前,该乡设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家,其中国家级示范合作社1家,全乡从事竹笋种植和加工的农户占常住农户数的78.1%,笋竹产业带动农户人均增收3500元,成为了真正的“富民”产业。该乡还创新实行“村集体+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每年吸纳本地人员就业150余人,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70万元以上。
新华乡党委书记汪文伟表示,下一步,新华乡将聚焦产业链延链补链,不断加强与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推广雷笋绿色种植模式,制定并形成雷笋种植、加工团体标准,提高区域品牌影响力;充分利用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等产业项目,加大对上争取和社会引资力度,启动黄山区雷笋产地冷藏保鲜设施等项目建设。该乡还将深度挖掘“竹”文化内涵,精心研发竹工艺制品,构建集文化展示、创意孵化等于一体的“竹”主题乡村文旅综合体,并不断创新优化产业利益联结机制,推广“村村联建、村企合作、共同受益”的合作模式,进一步释放产业红利,引导、激励笋农绿色化、科学化种笋,提高品质和效益,推动笋竹产业一、二、三产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