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阳镇:非遗脸谱绘神韵 传承技艺展风华
在歙县三阳镇的群山之间,叶村叠罗汉与中村舞狮灯两大非遗项目承载着百年文化记忆,而其间的脸谱脸绘技艺,更以独特的美学表达,成为展现徽州民俗魅力的鲜活载体。这些色彩斑斓的脸谱,不仅是表演的装饰,更是镌刻着历史与智慧的文化符号。

叶村叠罗汉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其脸谱体系与表演结构紧密相连,形成了鲜明的识别特征。表演按“下架”“二架”“三架”“尖顶”分层堆叠,脸谱也随之呈现出清晰的层次差异:“下架”作为基础,以红、白、黑大色块为主,彰显沉稳厚重的气质;越往上叠加,脸谱色彩越丰富,墨绿、粉红、金色等线条精细勾勒,形成灵动的“碎脸”;最顶端的“金顶”小罗汉则绘满金粉,眉间一点朱砂,恰似画龙点睛。更令人称奇的是“吊边罗汉”的脸谱设计,两人各画半边脸,相合即构成完整形象,巧妙化解了“六柱牌坊”造型19人超传统十八罗汉之数的难题,尽显民间智慧。

相距不远的中村,市级非遗舞狮灯的脸谱则另有韵味。这项拥有500多年历史的民俗活动,脸谱多取材于《三国演义》《水浒传》中的英雄人物及八仙等神话形象,既是对正义英雄的崇拜,也寄托着驱邪纳福的期许。当地画师黄春峰等传承人坚守技艺,绘制时心境平稳、思路清晰,一坐便是两三个小时,用细腻笔触让脸谱鲜活传神,与竹篾扎制的十二生肖灯、文武道具灯相互映衬,成为节日里最亮眼的风景。

每逢闰年元宵,叶村的洪氏宗祠内,画师们忙着为“罗汉班”成员“开脸”,收到“罗汉帖”的表演者带着专属脸谱登台,在锣鼓声中叠出“六柱牌坊”等经典造型;中村的狮灯队伍则在夜幕中穿行,脸谱随灯光流转,与鞭炮声、欢呼声交织成民俗盛宴。这些脸谱从颜料调制到图案勾勒,全凭口传心授的技艺,既延续着“驱邪消灾”“保平安”的古老寓意,也凝聚着村民的乡愁记忆。

如今,三阳镇的非遗脸谱在传承中不断焕发新生。它们不仅是表演的点睛之笔,更成为展现徽州文化自信的窗口,让这门古老的脸绘艺术在新时代持续绽放独特魅力。



皖公网安备 34100002000108号
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