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街口镇:街口村的年轮与新声
新安江在歙县街口村拐出一道温柔的弧线,江面倒映着青砖黛瓦,这座千年古村的故事,始终与水脉相连。站在悬索吊桥上远眺,水面之下沉睡着1959年前的街口老街——青石板路上曾回响着南北商贾的脚步声,姚氏茶行的算盘声与船工号子交织成韵。
众所周知,新安江水库的兴建让三千街口人含泪迁徙,他们用背篓驮着祠堂门楣,在江畔山坡垒起新家园。移民文化的坚韧在土墙院落里生根发芽。78岁的张大爷至今记得父辈的叮嘱:“江水淹了屋基,淹不了咱街口人的根。”后靠重建的村落延续着“前店后宅”格局,张林福宅的明代梁柱被精心拆解重组,八角亭里供奉的八郎神像凝视江面,移民们用这种方式守护着水下故园的记忆。
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为街口这座古村注入新生机。退渔还湿的江畔,柑橘林替代了密布的渔网,李翠花家的“好街橘”年入六万,果香里飘着生态经济的甜味。民宿主人姚少明将祖传的撑船技艺转化为文旅体验,带着游客在当年移民登岸的码头讲述往事。更令人惊喜的是沉没60年的老街以数字形式重生——村史馆的VR影像中,1934年的茶庄、1951年的船队正缓缓苏醒。

当晨曦染红新安江面,老街口水文站记录着每秒280余立方米的流量,这江水承载的不仅是皖浙两省的生态承诺,更流淌着一个古村向死而生的传奇。站在儒医谷观景台远眺,移民后裔建造的江边栈道与水下老街形成时空叠影,恰似黄公望笔下的水墨长卷,在沧桑与新生间找到最诗意的平衡。



皖公网安备 34100002000108号
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