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补平衡 山林生金

祁门完成全省首笔跨区域林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

作者:胡玮 罗俊 发布时间:2025-11-14 08:23 信息来源:祁门县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以前我们守着山林,要么砍树,要么闲置,很难把它变成现钱。现在就不一样了,大家造林的劲头比原来更足了,绿水青山真的变成了金山银山。”日前,祁门县林农王克富拿到了首笔占补平衡补偿资金17.6万元。这笔资金源于祁门县与合肥市长丰县今年9月签署的全省首笔跨区域林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协议,标志着我省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上取得了又一项破冰式改革新成果。

此次成功交易的林地占补平衡指标共150亩,全部来自祁门县林地占补平衡储备库,总交易额1500万元。近年来,长丰县发展势头强劲,用林地缺口较大。根据《安徽省林地占补平衡实施方案》,建设项目占用林地实施“先补后占、以补定占”的林地占补平衡管理机制。在省、市相关部门的促成下,祁门和长丰两县达成占补平衡指标交易协议。“此举既高效履行了生态保护责任,破解了建设用地需求与林地保护之间的矛盾,又赋能经济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形成了生态资源‘保护、交易、再保护’的可持续良性循环。”长丰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政科科长韩保春说。

祁门县是安徽林业大县,森林覆盖率达88.64%。自2023年全省试行林地占补平衡工作以来,该县通过森林抚育、植树造林等措施,提高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建立以森林质量提升促进森林资源稳定增长机制,快速推进林地占补平衡储备库建设。截至今年9月底,祁门县林地占补平衡储备库面积已达11280亩。“这笔交易不仅为我们带来了1500万元的生态收益,更重要的是探索出一条‘储林于山、活林于市’的新路径。”祁门县林业局党组成员曹班鸿介绍,下一步将把这笔资金重点用于林业高质量发展、生态修复和林农补偿,让绿色家底真正变成生态红利。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使用者付费、保护者受益”的价值导向深入人心,生态产品交易体系正在不断成熟与完善。祁门县从林地占补平衡入手,不断健全以优质生态资源为纽带的持续性惠益分享机制,为跨区域林区资源盘活提供了鲜活样本。“这笔交易是安徽省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重大突破,打破了区域壁垒,实现了林地从政府主导调剂向市场化交易的转变,并通过林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了区域间的产业协同发展和生态环境共同保护。这是‘两山’理论的实践创新,为全国林地保护与利用提供了可借鉴的安徽模式。”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梅莹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