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村乡:小粉丝做成大生意
秋冬之交的休宁县榆村乡,空气中弥漫着红薯的清香。走进榆村乡藏溪村,不少农户正在制作粉丝,源于当地产的优质红薯和传承已久的徽州古法粉丝制作技艺,藏溪粉丝在市场上广受欢迎。
走进村民程夏亮家,他正在家门口洗制红薯粉。六七个大木桶呈“之”字形排开。程夏亮用水盆舀起薯糊,倒入大木桶中加水稀释。紧接着,稀释后的浆糊被灌进过滤袋,架在另一个木桶上反复揉搓,极力洗出申博信用网,申博sunbet官网淀粉。
房檐下,长凳、方桌架着的竹匾、竹簸箕上晾晒着白花花的红薯粉。程夏亮说,今年种了两亩红薯,亩产约千斤,每百斤可制红薯粉10来斤。除自家食用外,大部分直接售粉,或加工成粉丝出售。
“红薯粉1斤能卖到十二三元,粉丝能卖到二十二三元。”程夏亮说,仅当天就处理了400斤红薯。
古法制作讲求手工磨浆,是一项繁重的体力活,劳动强度大,且效率低,出粉率也低。近年来,很多村民选择由机器完成薯浆制作。
循着机器轰鸣声,走进藏溪农家粉丝加工厂,一派繁忙景象映入眼帘:工人们将一袋袋红薯投入洗薯机,翻滚的水流冲走泥土与杂质。随后,红薯经传送带送入磨浆机,很快被碾磨成灰褐色的薯浆。
加工厂负责人介绍,厂里一季可生产上万斤红薯粉丝。周边一些农户也会将自种的红薯运来代加工,一季下来也有好几万斤。像这样的加工厂,目前在榆村乡已有4家。
近年来,榆村乡将粉丝产业作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进行重点打造。藏溪村建成全省首个徽州古法粉丝展示馆,系统展示20余道传统工序,进一步提升徽州红薯文化内涵与品牌影响力。
现阶段,榆村乡红薯种植及粉丝产业已初具规模,共种植红薯约1300亩,年产红薯粉丝约20万斤,产值近500万元。产品销售以周边市民线下购买为主,同时通过直播带货拓展线上销售渠道。
为推动粉丝产业升级,榆村乡积极引导村民改良品种,扩大优质红薯种植规模,并组织种植大户和有意投身粉丝加工的农户外出“取经”,系统学习先进的种植与加工技术,为本土粉丝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从榆村乡政府了解到,对标外地成熟的红薯产业区,本地粉丝产业在发展上存在明显差距,集中表现为:种植规模有限,机械化程度低,原料供应不稳定;加工环节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缺乏具有引领作用的龙头企业;三产融合与品牌建设相对滞后,旅游、文创等衍生业态尚未得到有效开发。
面对困难挑战,榆村乡党委书记汪建军破局思路清晰。他表示,将以藏溪村为核心产区,优化布局与品种,建设高标准淀粉型红薯种植基地,保障优质原料供应;在传承古法工艺精髓的同时,引入现代化标准与新型经营主体,建设标准化红薯粉丝加工厂房;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订单农业模式,拓展“线上+线下”融合销售渠道,坚定农户种植信心;加快推进榆村红薯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与徽州古法粉丝制作技艺申报省级非遗工作,以品牌赋能农文旅深度融合,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发展。



皖公网安备 34100002000108号
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