竦塘村:“三招”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初冬的徽州区西溪南镇竦塘村,空气中弥漫着秸秆的清香和牛肉的醇香。这个拥有“皖南小黄牛传统养殖村落”美誉的中国传统村落,在村两委和第九批驻村工作队的带领下,紧盯产业转思路,正以政策活用、资源整合、三产融合“三招”破局,通过“秸秆变肉、牛肉出圈、土地生金”的产业创新,将乡村振兴的蓝图变成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图景。
政策活用
秸秆变肉“成金”
“以前秸秆都烧了,既浪费又污染环境,现在直接送到村小黄牛养殖基地,还能卖钱。”村民指着码放整齐的秸秆捆说。在竦塘村秸秆加工点机器轰鸣声中,成捆的秸秆被粉碎成丝状饲草,成为小黄牛的“营养餐”。
小黄牛养殖是竦塘村的主导产业,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紧抓徽州区秸秆综合利用奖补政策,采取基地收购和为农户代加工打包的方式开展秸秆收储工作,将120亩村集体粮油基地的秸秆和村庄的其它秸秆“变废为宝”。2024年至今,该村累计收购、加工秸秆近5000吨,降低小黄牛养殖成本约20%。
据了解,高峰时段,每天有30吨秸秆从周边村庄运到竦塘回收点,曾经的“农业垃圾”成了村里的“绿色财富”。
资源整合
牛肉出圈“变金”
“我们养的小黄牛,吃的是天然草,喝的是山泉水,肉质鲜嫩,味香多汁。”村里的养殖户自豪地说。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紧抓“皖南小黄牛传统养殖村落”这一IP,借助市级帮扶单位黄山日报社、黄山广电台等主流媒体,根据牛肉销售时节特点,从中秋节开始以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力推竦塘小黄牛牛肉“出圈”。借助消费助力乡村振兴政策,竦塘小黄牛成功进入市政府机关食堂,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
2025年春节期间,在市场上牛肉价格普遍下跌的情况下,竦塘村养殖基地实现销售小黄牛45头,销售额近60万元,带动全村销售小黄牛近500头,实现销售额640余万元。
目前,该村养殖小黄牛超1400头,约占黄山市养殖量的1/10,成为名副其实的“牛村”。
三产融合
土地种花“生金”
“在家门口就能赚钱,好哇!”63岁的村民胡小发承包了竦塘村黄蜀葵基地的多个地块摘花工作,两个月不到,挣了近4000元。
为改变传统玉米、毛豆、油菜等粮油农作物亩产效益低下现状,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整合村林下经济油茶基地地块和粮油基地边角地块,成功套种中药材黄蜀葵,亩产效益超1800元,是传统农作物的3倍。
从今年7月下旬至9月下旬,70余亩黄蜀葵基地累计采花近6.5万公斤,带动50余户村民务工,实现村集体增收7万余元、农户增收5万余元。
“早上采花,下午干农活,两不耽误。”村民程金山笑着说。这片曾经的“鸡肋地”,如今成了村民口中的“黄金田”。
下一步,竦塘村将围绕小黄牛品牌不断延伸产业链,探索开展黄牛肉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同时优化粮油基地品种,更好带动村集体增收、村民致富,真正实现“产业强村”与“富民惠农”的同频共振。



皖公网安备 34100002000108号
不良信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