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桃花源记”——桃源村共建共享绘就乡村新画卷

作者:钱昊 发布时间:2025-04-14 08:45 信息来源:祁门县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安徽省祁门县闪里镇,隐匿于山水之间的桃源村,正以崭新的面貌向世界展示着新时代的乡村魅力。这个相传因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而得名的古村落,如今正以“五微”理念为引领,紧抓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契机,书写着新时代的“桃花源记”。

——‌历史底蕴与‌文化传承交相辉映

桃源村依山傍水,风光旖旎,村内现存省保古祠堂5座,廊桥、魁星阁、地母庙各1座,古民居19栋,共同构成了“一村九祠”的特色景观。1915年,“忠信昌”茶号荣获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更是为桃源村增添了一抹传奇色彩。桃源村不仅是历史文化的宝库,更是非遗文化的传承地。国家非遗徽州祠祭、省级非遗嵌字豆糖、舞草龙等民俗文化活动在这里薪火相传。

(一村九祠------大经堂)

——荣誉满载,发展势头强劲

近年来,桃源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取得了显著成就。2019年,桃源村被列为安徽省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和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2020年,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2021年,被列为安徽省A级旅游村庄;2022年,被列为黄山市直机关基层党组织主题党日基地;2023年,被列为黄山市十佳主题党日基地;同年,桃源村所在的闪里行政村入选安徽省首批精品示范村创建名单。这些荣誉见证了桃源村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坚实步伐。

——‌共建共享,激发乡村内生活力

近年来,桃源村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围绕“共建共享”下足功夫,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营造了村民共同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一是‌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激发群众捐献热情。桃源村积极发掘吸纳熟悉乡土人情、热心公益、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乡贤群体,成立了“微奉献”动员小组。党员先锋模范率先垂范,带头捐献,形成了“党员带着群众干、群众跟着组织走”的良好风尚。同时,通过在宣传栏张贴捐献榜等方式,将群众的奉献转化为“看得见的荣誉”,进一步调动了村民的捐献热情。自示范村建设以来,共收到捐款5万余元,无偿拆除棚厕9间,并收到村民自发捐献的猪食槽、石磨板、老缸等乡村特色物件,为村庄改造增添了浓厚的乡土气息。

(村民捐献猪石槽用于村庄建设)

(村民捐献石磨盘用于村庄建设)

二是制定奖赏激励制度,鼓励群众建言献策。桃源村坚持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实施了多样性的奖赏策略。通过入户走访、“村民议事会”、“户主会”等形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对于被采纳的建议,村里不仅通过小广播宣传和颁发荣誉证书等方式进行通报表扬,还针对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建议,利用村集体资金给予现金或生活物资奖励。这一举措极大地激发了村民建言献策的积极性,形成了全民参与村庄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是‌完善村庄运维机制,实现共治共享。桃源村将村庄共治共享与“生态美信用好”超市积分挂钩,鼓励村民积极参与村庄环境治理和日常维护。同时,由老村委成员成立运维管理团队,将桃源村的业态运营交由村民自行管理。这一做法不仅增加了就业岗位,还全面调动了村民参与村庄治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了村庄共建共享的长久驱动力。

(村民为游客讲解)

四是‌汇聚民智民力,推动村庄蝶变升级。在桃源村的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热心公益、发挥余热的村民代表。80岁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敦和,用自己的文化知识储备记录了村庄“微改造”和“精提升”建设的桃源新故事。76岁的退休小学老师胡小云,更是从环境整治的“看客”变成了主动参与的“主角”,以白墙为纸、墨水为画,将桃源的美景融入村内角落。这些村民的积极参与和无私奉献,为桃源村的建设注入了强大的内生动力。

(村民胡小云画的桃源十八景--古廊桥)

如果说旧时代的桃花源记是描写洞天福地的美景,那么新时代的桃花源记就是桃源群众共建共享的点点滴滴。桃源村的故事,是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的缩影。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历史与现代的完美融合,看到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并重,更看到了共建共享理念在乡村治理中的生动实践。桃源村正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