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 | 新安江生态补偿何以能从“试点”发展成“样板”?
从开展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试点,到升级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2012年以来,皖浙两省在新安江探索的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正从水质保护扩展到产业协作、人才共育等多领域。“一水共护”到“一域共富”的新实践正在新安江流域徐徐展开。(10月14日《安徽日报》)
发源于黄山六股尖的新安江,一路向东穿山越岭,百转千回于徽州白墙黛瓦间,汇入杭州千岛湖,全长373公里。正如有人说,新安江犹如一条绿丝带串起安徽和浙江两省。
新安江流域跨省界断面附近风光(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樊成柱 摄
大江大河跨区域的流域综合治理,难在“协同”和“系统”。然而,自2012年起,历时12年的4轮试点,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从“试点”到“样板”,从资金补偿到产业协作,从协同治理到共同发展,浙皖两省不断创新,逐步走出一条上游主动强化保护、下游支持上游发展的互利共赢之路。
透过现象看本质,新安江生态补偿能从“试点”到“样板”,并已在23个省域、27个流域进行了复刻推广,主要有这三个方面经验。
创新机制,探索跨流域治理更好方式。
新安江跨越浙皖两省,处理好重点攻坚和协同治理的关系,是生态共治面临的一道必答题。彼时,上游的安徽愿意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治污,而下游经济较为发达的浙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也对生态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有能力为优质生态产品“买单”,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一拍即合”。但是由于新安江流域上下游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理念、诉求存在差异,如何平衡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如何统筹上下游的利益,如何界定流域保护事权与支出责任,必须创新体制机制。最终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偿”原则,建立补偿标准体系。即年度水质达标,浙江向安徽拨付补偿资金,反之安徽向浙江拨付。12年来发展实践,新安江水质持续向好,如今新安江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稳定优良,国、省控断面和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达100%,上半年街口跨省断面生态补偿指数P值达到考核要求。
守牢发展“绿色底线”,共护一江水。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贯彻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及新时代治水兴水的重要思想,这些年来,皖浙两省始终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作为地方高质量发展重要问题,守牢发展“绿色底线”。如绩溪县聚焦新安江源头,先后编制实施了流域生态保护与发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城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置设施、生态修复工程等6大类153个项目,有效提升了流域水环境质量。同时,两省还常态化开展新安江交界水域联合执法工作,建立案件移送协作机制,合力推动形成流域统筹、跨省跨界区域协同的保护格局,共护一江水。当前,新安江跨省界断面水质达到Ⅱ类,年均向千岛湖输送约70亿立方米清水。
产业联动,助从“共护”到“共建”。
据了解,生态补偿机制实施前,当时黄山市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存在有污水和垃圾经新安江流入千岛湖的现象,导致部分水域水质恶化、蓝藻泛滥,威胁鱼类生存。随着生态补偿机制的推行,黄山市更充分认识到“守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道理,通过淘汰高排放高能耗产业、严格审批流程、加快产业转型等一系列措施,以源头整顿提高水质;投入资金加速布局农村面源污染整治、工业点源污染治理等板块,摆脱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径。同时,两省也从保护一江水迈向深层次合作联动。仅去年,两省共同谋划“浙皖合作十件事”,涵盖项目衔接、产业交流、就业服务、文旅合作等,达成合作成果49项。今年1月,浙皖又互派75名干部在省级部门挂职;在服务共享上,浙江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与黄山当地政府和企业建立技术转移合作,精准对接需求,助力从“共护”到“共建”。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面向未来,随着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持续推进和“样板区”的扩容,一定能助力申博信用网,申博sunbet官网地方从“一水共护”迈向“一域共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