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黄山市委申博信用网,申博sunbet官网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二〇二〇年十二月三十日中国共产党黄山市第六届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通过)

发布时间:2021-01-08 08:19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新发展阶段推进现代化新黄山建设的关键五年。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遵照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决策部署,紧密结合黄山市实际,中国共产党黄山市第六届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就制定黄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如下建议。

一、科学把握大势,开启新发展阶段现代化新黄山建设新征程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时期,市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砥砺奋斗,沉着应对风险挑战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高质量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工作,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越600亿元、700亿元、800亿元台阶,财政收入超过12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等主要均量指标位居全省中上水平,各项事业实现新的明显进步。创新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紧扣新型工业化和“旅游+”两条主线,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绿色食品、汽车电子及智能制造、数字经济、新材料等产业加快发展,中国银联(黄山园区)、小罐茶、神剑新材料、普电焊接机器人、博蓝特半导体等重点项目落地建设,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到29%;全域旅游和旅游品质革命成效显著,乡村旅游态势强劲,东黄山国际小镇、月潭湖综合开发等牵动项目有序推进,黄山旅游集团连续12年跻身“中国旅游集团20强”,“文旅新融合、黄山再出发”取得实质性突破。协调发展迈出重大步伐,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4%,中心城区建设水平全面提升,4个小镇先后入选中国特色小镇50强,11个小镇入选省级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连续8年走在全省前列,以高铁高速为主干的大交通实现革命性重塑,正成为全国交通网络重要节点、皖浙赣闽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绿色发展取得重大成就,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工作得到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试点经验在全国9个流域、13个省份推开,河湖长制工作获国务院表彰,主要生态指标居全国前列,推进全国首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国家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市试点建设,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成为首批7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成为黄山鲜明标识符。开放发展实现重大突破,“放管服”、农业农村、国资国企、医药卫生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不动产综合创新示范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成功加入杭州都市圈和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积极打造黄山发展大会等开放平台,以产业协作为重点的“融杭接沪”成效显著,杭黄绿色产业园、上海湾谷斐迪园“反向飞地”等重点项目破题推进,五年累计引进到位资金1200多亿元。共享发展取得重大成效,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快于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省前列,居民人均储蓄全省领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高,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五连冠”,再捧“长安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果断有力,成为全省首个全域低风险地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全面从严治党取得重大战略性成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效明显,践行“两个维护”成为高度自觉,基层党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扎实推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有力有效,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政治生态全面优化。“十三五”目标任务总体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更美丽更富裕更文明的现代化新黄山加速形成。全市上下要一鼓作气、顽强拼搏,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发展夯实基础。

2.深刻把握新发展阶段黄山发展的新特征。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黄山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贯彻新发展理念孕育新机遇,国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后疫情时代人们对绿色发展、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的需求更为迫切,有利于我市生态优势加速向经济优势、产业优势、竞争优势转变;构建新发展格局孕育新机遇,国家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首次将“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写入规划建议,包括旅游消费在内的内需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有利于我市加速培育以旅游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

落实新发展战略孕育新机遇,国家大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融杭接沪”的突破口已经打开并取得积极进展,有利于我市发挥左右逢源双优势,在新一轮高水平开放和区域合作中提升发展位势;培育新发展动能孕育新机遇,创新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地位,长三角地区创新活力全国领先,我市将在融入中获取更大创新动能,中央把文化自信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发达地区纷纷把文化建设摆上战略位置,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徽州文化影响力持续扩大,有利于形成支撑发展的软实力;顺应新发展态势孕育新机遇,我市大交通历史性改善,与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时空距离大大拉近,便捷的交通条件与黄山的好山好水深度结合,必将把黄山发展推向新高度。但必须看到,机遇是一种有利条件和潜在可能,需要通过有效工作,通过相应业态、产品或路径才能转化为现实发展,不能坐井观天无视机遇,不能盲目乐观坐等机遇,更不能无所作为错失机遇;还必须看到,机遇和有利条件很多,但风险和挑战也很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产业支撑不足、实体经济不强、创新驱动不够没有根本解决,与沪苏浙发达地区发展落差明显。我们要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努力把黄山的事办得更好。

3.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根据党的十九大战略安排,按照省委“一建设三同步”决策部署,在“十四五”基础上再奋斗十年,基本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样板区。

——建成山清水秀、宜游宜居的美丽黄山。生态环境质量全国一流,绿色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蔚然成风,青山常在、绿水长流、乡愁永续,成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典范;城乡面貌和基础设施全面提升,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全面建成,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70%,在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上取得明显进步,成为世人向往的品质之城;数字化与生产生活各领域高度融合,城市功能、运行效率、生活品质大幅跃升,成为运行智能、发展低碳、管理精细、生活便捷的智慧城市。通过接续奋斗,显著提升大美黄山影响力和美誉度,成为美丽中国、美好安徽的靓丽名片。

——建成经济发达、全民共享的富裕黄山。全民创新创业创造动能充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引领作用显著增强,产业迈上中高端水平,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力争经济总量较2025年翻一番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长三角平均水平,进入全国创新型城市行列;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与长三角平均水平大体相当,人的全面发展、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通过接续奋斗,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朝着“全国最富的地方”目标迈出更大步伐。

——建成开放包容、崇德向善的文明黄山。徽州文化软实力全面增强,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在全社会形成拼搏实干、开放包容、诚信为本、守望相助的和谐氛围;基本实现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高效通畅,全市人民爱我黄山的集体荣誉感和主人翁精神显著增强,建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基本建成法治黄山、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平安黄山建设达到更高水平,成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最强的城市之一。通过接续奋斗,推动梦幻黄山与礼仪徽州交相辉映、好山好水与好人好事相得益彰,成为新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时代高地。

二、奋力崛起赶超,凝心聚力推动“十四五”经济社会大发展

4.“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实施五大发展行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快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长三角绿色发展示范区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在加快建设更美丽更富裕更文明的现代化新黄山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5.“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创新核心地位,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同时从黄山市实际出发,必须把缩小落差、奋力崛起作为基本导向,把黄山发展放在全国全省大格局中去定位,放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战略中去推进,事事拉高标杆,处处勇争一流,奋力推动各方面工作争先进位,在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上取得突破;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基本路径,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科创+”和“旅游+”双轮驱动,补齐短板、做足优势,积极探索并坚定走出全面绿色转型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在推进“两山”有效转化中实现大发展;把实干立市、干事担当作为基本要求,注重把工作着力点放在抓落实上,每个地方和单位、每名领导干部每年干成几件大事和实事,解决几件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实打实把黄山事业推向前进。

6.“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贯彻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目标要求,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聚焦省委提出的“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十四五”期间力争人均主要经济指标走在全省前列、社会生态指标走在全国前列、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快于长三角地区,在建设更美丽更富裕更文明的现代化新黄山上迈出新的更大步伐。

——更美丽。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主要生态指标保持全国全省领先,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建设取得实效,形成申博信用网,申博sunbet官网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城乡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基础设施和集散功能更加完善,“脏乱差”基本消除并形成长效机制,智慧城市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中心城区首位度持续提升,特色小镇和乡村建设走在全省前列,打造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生产生活方式全面绿色转型显著加快,外在绿与内在绿有机统一,保护生态、节约资源、美化环境成为全市人民高度自觉。

——更富裕。经济实力显著提升,经济总量超过14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进入全省前列,产业结构和内质进一步改善,现代化经济体系加速形成,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取得实效;改革开放显著突破,“融杭接沪”取得新的更大进展,与杭州都市圈产业协作成果丰硕,一体化发展迈上新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长三角平均水平的差距持续缩小;区域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高新技术企业数、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等主要创新指标跃升,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快速增长;民生福祉显著增进,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储蓄位居全省前列,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快速增长,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生活品质持续提升。

——更文明。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不断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全面建立文明城市长效机制,培育向上向善的社会氛围和创新创业的时代文化;徽州文化影响力显著增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形成有力保护与有效利用良性互动的新格局,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区;市域社会治理显著进步,圆满完成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任务,法治黄山、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更大进展,平安黄山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三、突出创新驱动,在建设创新型黄山上取得更大突破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落实科技强国行动纲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科创+”,到“十四五”末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明显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超过2%,塑造申博信用网,申博sunbet官网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

7.全面提升创新能力。拓展思路下好创新先手棋,积极融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建设,扎实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强应用研究和集成创新,实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实施科技研发、产业化和应用示范重大项目,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找准定位主动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加强与G60科创走廊、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对接协作,完善创新投入和成果分享机制。实施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工程,加强与中科大、浙江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合作,引进高端孵化器运营商、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来黄山布局,支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促进申博信用网,申博sunbet官网创新成果转化落地。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推进科技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管理和服务,形成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相适应的科技治理体系。加强科普工作,弘扬科学精神和徽匠精神,全面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8.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优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发展机制,实施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大力引进科技型创新企业,到“十四五”末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300户,培育一批超10亿元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支持龙头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支持企业新建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实现骨干企业创新平台全覆盖。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9.筑牢创新发展的人才支撑。树立区域竞争实则人才竞争的理念,创新人才高质量发展体制,对标沪苏浙实施新阶段人才政策,加大人才引进考核力度,实现人才数量和质量双提升。聚焦主导产业和未来产业,着力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支持建设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对特殊人才引进“一事一议”。全面探索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推进下人才流动、使用和保障机制,建立健全柔性引才、企业自主认定人才、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等支持性政策,为各类人才工作生活提供便捷服务。推进市“特支计划”、前沿技术创新团队、特色人才“亮剑行动”等重点人才工程遴选培育,激励各类人才围绕黄山发展重难点问题和关键性技术组织研发攻关。深入实施“徽州工匠”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推进徽匠振兴工程、世赛夺牌计划和就业技能民生工程,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技工强市。支持本地高校和职校加强学科建设,形成若干优势特色学科,显著提升毕业生本地就业率和稳定性。改革人才市场化评价机制,优化人才服务环境,提升人才在安居、医疗等基础性服务保障领域获得感。制定吸引黄山籍优秀旅外人才带资本、带技术返乡创业支持政策,实施“徽商回归”工程。鼓励支持本地民众尤其是青年创新创业,积极投身特色种养、旅游开发、农业精深加工、传统工艺生产、文化创意设计、新经济等领域,培育创新创业团队和领军人物,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汇聚创新创业创造的强大动能。加强党委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制度,实施优秀人才示范引领工程,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

四、坚定产业兴市,加快构建与生态环境相适宜的新型产业体系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之路,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形成产业梯次发展格局,显著提升工业经济贡献率,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10.加速经济开发区改革发展。深化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壮大开发区规模实力,到“十四五”末开发区经营性收入和税收翻番、百亿以上园区达到6个。实施开发区主导产业培育提升工程,制定产业发展推进方案,健全重点产业链链长工作机制,分行业开展产业链规划设计和精准施策,引导各开发区聚焦产业定位完善规划、推进项目、抓好招商、落实保障,更大力度推进退城入园、腾笼换鸟,形成集聚发展、错位发展新格局。谋划推进光电显示用石墨烯偏光片产业化、卫生用品智能装备制造基地、航空航天连接器壳体及刀具生产加工、非晶纳米晶磁芯材料等重点产业项目建设,支持骨干企业发展,壮大“市级队”企业规模,构建“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全周期服务系统,筑牢高质量发展的产业脊梁。建立健全工业企业要素差别化政策和投资项目“标准地”制度,健全以“亩均效益”为导向的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机制,推进“五未”土地处置常态化制度化。黄山高新区要发挥全市工业“头雁”作用,以“跳起来摘桃子”的要求细化目标、展开建设,加快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成为全市经济新的增长极。支持歙县经济开发区等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11.强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程,以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绿色食品等为主攻方向,推动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升级,力争“十四五”末培育若干百亿产业。推动汽车电子和装备制造向高端装备制造升级,紧跟车联网与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智能制造等发展方向,争创省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推进半导体材料等重大项目,打造一批“单打冠军”“配套专家”,加快形成高端装备制造特色产业集群。推动精细化工和绿色软包装向新材料产业升级,支持国家火炬计划黄山软包装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强化科技攻关和产品研发,实现主要产品向高性能化、专业化、绿色化转变,打造一批细分领域“行业小巨人”。推动绿色食品加工向高端化升级,发挥好山好水优势,着力发展实现“两山”有效转化的特色产业,加快壮大天然饮用水产业,培育“无极雪”“三阳金泉”等具有市场潜力的中高端天然矿泉水产品,打造“黄山好水”区域品牌。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和品牌发展提升工程。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建设质量强市。

12.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把产业前沿方向与黄山实际紧密结合,实施战新产业培育工程,精选“赛道”发展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信息软件、文化创意等产业,深入推进“三重一创”建设,建设省级以上战新产业基地,探索设立政府性基金支持战新产业发展,战新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保持全省前列。发挥新安医学传统优势和绝佳生态优势,强力推进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发展,紧盯生物医药和生物萃取、现代中药研制与规模化生产、高端医疗器械和设备研制、高端专科医疗、高端健康管理及医美等领域加大项目招商力度,努力建设以新安医学为特色的知名医养康养示范区。抢抓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风口,在工业软件、游戏交互、数据处理、办公应用、信息技术服务等细分领域选准突破口,招引平台企业、建设软件园区、打造产业生态、形成核心产业。推动文化创意与数字创意融合发展,实施文化产业优化提升工程,提高“徽”字号非遗产品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打造系列文化创意品牌及衍生品,顺应沉浸体验、智能交互、软硬件结合等新趋势,发展动漫游戏、数字音乐、电子竞技、网络视听、新媒体等创意产业,壮大市文投集团等重点文化企业,创建国家级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科学布局未来产业。

13.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把握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推进数字黄山建设行动计划,以5G产业链、大数据产业、物联网产业、产业数字化为主攻方向,争取创建线上经济创新试验区,促进数字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依托中国银联(黄山园区),积极引进上下游产业和项目,规划建设金融数据中心和数字小镇,延伸拓展数字产业链条。围绕数字经济新业态,推进与阿里巴巴、蚂蚁金服在智慧文旅、电商直播及区块链溯源等方面合作,吸引数字内容相关企业、影视传媒公司等入驻,发展数字内容产业,规范发展直播经济,引导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宅经济等创新发展。推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同各产业深度融合,实施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工程,支持企业加快“两化”融合、“机器换人”,建设申博信用网,申博sunbet官网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完善数据确权开放、流通、交易机制,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培育,健全数据安全保护体系,提升全民数字技能,实现信息服务全覆盖。

五、提升旅游品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科学把握新发展格局下旅游业发展新特点,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推深做实旅游品质革命,加速传统观光向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型,打响“文旅新融合、黄山再出发”品牌,建设全新、全景、全业、全球黄山。到“十四五”末,年旅游接待量超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1千亿元。

14.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坚持把市域作为一个大景区规划建设,面向国际循环、区域循环、周边循环,优化布局“吃住行游购娱”各要素,构建山上山下联动、城市乡村并进、文化旅游融合、多极多点支撑的大旅游格局,打造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深化黄山旅游走下山走出去“二次创业”,基本完成黄山东部开发和东黄山国际小镇建设,全面打开东大门,规范疏解南大门,加快提升北大门,特色发展西大门,显著提升景区旅游承载力、辐射力和影响力。推动齐云山、太平湖、牯牛降、古徽州文化旅游区、新安江百里大画廊等重点景区提档提质,推出皖浙1号生态旅游路、花山谜窟夜游、黟美小镇、潜口养生等新热点,加快月潭湖基础配套、招商引资和旅游休闲业态培育,打造国家级、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形成差异化与品质化兼备的旅游目的地体系。推进与长三角区域文旅产业深度合作,打造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共建浙皖闽赣(衢黄南饶)大花园旅游区,高标准建设杭黄国际黄金旅游带,力推名城、名江、名村、名山、名湖“五名”世界级旅游线路,显著提升区域旅游整体竞争力。制定后疫情时代更具针对性的营销政策,强化旅游目的地整体营销,办好黄山国际文化旅游论坛,加快恢复和拓展境内外旅游市场。

15.全面丰富旅游业态产品。坚定实施“旅游+”战略,加速旅游与各领域各产业深度融合,催生新业态、开发新产品、刺激新消费,更好满足个性化多元化需求。系统优化提升研学旅游,高标准打造研学旅行营地,开发系列精品课程,打造研学中国先行地。推进百佳摄影点提档升级,推出申博信用网,申博sunbet官网摄影写生“网红地”,提升摄影产业规模效益。实施徽州民宿提质增量行动计划,统筹发展精品民宿、文化客栈、乡村特色餐饮集聚区、露营地等休闲度假产业,打造徽式休闲住宿品牌。推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建设,做大做强登山、骑行、论剑、越野、水上等系列大众型精品体育赛事品牌,建设一批特色户外运动基地,促进运动健康休闲产业加快发展。推进全域天然氧吧申报,培育康养旅游示范点、职工(劳模)疗休养基地,规划建设运动康养中心、运动员康复基地等项目,开发中医疗养等特色产品,打响疗休养品牌。用好红色遗址、古村落、古建筑、非遗等资源,规划建设一批红色基因传承型、文化遗产依托型、徽州生活体验型度假地,精准支持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和老字号纪念品、特色手工艺品开发,推出黄山旅游“必购伴手礼”,打造“五徽”体验展示购物体系。规划建设徽菜特色美食主题夜市街区,提升非遗夜市及旅游演艺等业态,打造中心城区“新安月夜”品牌,发展壮大夜间经济。

16.完善旅游服务体系。站在游客角度考虑和优化旅游服务,全面构建人性化精细化的全域旅游服务体系,显著提升旅游舒适度和便捷性。完善“快旅慢游”网络,规划实施市域旅游铁路线网,建设北外环高速和旅游风景道,加快高速公路服务区旅游化改造和公路道班改造提升,打造中国东部自驾游天堂。有序实施新安江干线航道综合保护开发利用工程,推进太平湖和屯溪航道旅游开发,打造“山水画廊”黄金旅游水道。系统提升旅游标识牌、旅游厕所、旅游驿站、集散中心、停车场、公共自行车、自驾车营地等服务设施,推进长三角文化旅游一卡通。加快旅游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全面优化智慧旅游管理服务,引导云旅游等新业态发展,建成一批智慧景区、度假区和全国智慧旅游示范村镇。提升旅游从业人员培训针对性实效性。健全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旅游管理服务机制。

17.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建设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实施服务业集聚区(示范园区)提质增效工程,完成屯溪老街综合提升,加快阳湖片区开发,增强黎阳in巷等集聚区功能,构建新安江南北两侧及江心洲慢行系统,打造三江口城市核心商圈,加快高铁CBD特色商业街区建设,打造城市休闲旅游、文化娱乐新亮点。基本建成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建立健全更具适应性的体制机制,形成“一核支撑、三区联动”发展格局,打造文旅融合、生物医药和大健康、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发展高地。全面运营徽艺小镇,加大非遗传承人招商入驻,推进徽州四雕、徽州文房四宝、万安罗盘、徽州漆器等非遗产品规模化生产,打造集非遗技艺创新、作品展示交易、艺术体验交流、旅游接待为一体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非遗大师聚落。统筹养老、育幼、家政、物业等服务业发展。支持徽派古建筑业发展。积极发展总部经济,规划建设总部园区。

六、实施扩大内需,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实现更大作为

坚持把黄山放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定位,找准位置、发挥优势,结合实际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精准融入国内大循环,积极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防止搞自我小循环,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18.进一步扩大有效投入。投资仍是新阶段拉动黄山发展的主动力,动态优化重大项目谋划储备库,做深做实项目前期工作,确保新增项目不断档、有效投资再提速。着力扩大产业投资尤其是工业投资,千方百计引进牵动性强、成长性好的工业项目,推动新一轮以智能化改造为重点的技改升级,支持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发挥好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关键作用。把国家政策导向与黄山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在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谋划实施一批重点项目。抓住大交通改善历史性机遇,把招商引资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加强与长三角、京津冀、环渤海、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交流合作,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深度参与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补链强链扩链行动,提升黄山发展大会开放平台效益,深化与央企国资、高端外资、优质民资合作,尤其是把握上海产业外溢态势,持续推进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基金招商和以商招商,创新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和政策体系,不断在引进国际国内500强、上市公司、“独角兽”等企业上取得新突破。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用足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策,完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机制,持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强化领导干部项目工作意识,落实“四督四保”“三个走”“集中开工”“双进双产”等机制,推行集中会商、比照沪苏浙案例审批、容缺受理、重大项目要素“周转池”等制度,显著提升项目投资工作效能。

19.全面促进消费。把握我市人均GDP即将超过1万美元、居民人均储蓄全省靠前等优势,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着力提升传统消费,积极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拓展吸纳外来消费,打造区域消费中心。兼顾市民与游客需求,完善市内主要消费区域布局,健全节假日步行街、休闲文体专区等常态化消费场所,优化社区便民服务设施,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发展线上消费、无接触交易服务,加快电子商务发展,提升电子商务进农村工程,推动农村绿色产品与市民需求精准对接,使网络消费成为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主力。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推行职工疗休养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开展放心满意消费创建活动。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支持关系居民日常生活的商贸流通设施改造升级,规划建设交通枢纽站场和物流(快递)园区,完善黄山至宁波港外贸海铁联运双向通道。全面推进绿色空铁物流园建设,锚定多式联运国际陆港战略目标,强化高铁货运、普铁货运、配套服务和溢出功能,打造全国高铁物流先行试验区、长三角绿色产业物流互通承载区。

七、全面振兴乡村,争创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的黄山样板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全面推进、分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着力打造有产业、有颜值、有乡愁、有活力、有秩序、有福祉的社会主义新乡村。

20.大力发展精致农业。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推进特色农业发展工程,引导有机茶、徽菊、泉水鱼、干鲜果、皖南花猪、皖南中蜂、黟县“五黑”、竦塘小黄牛等特色种养健康发展,加强“田园徽州”绿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打造现代特色农业样板区,成为绿色有机高端农产品集聚区。聚力壮大徽茶产业,提升太平猴魁、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品牌价值,深入实施全域茶园绿色防控等十大工程,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打造全国优势特色现代茶产业集群,到“十四五”末茶产业综合产值超过230亿元。实施农业绿色发展计划,持续推进农药集中配送、有机肥替代化肥等减肥降药行动,推进畜禽污粪资源化利用,运用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健全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和追溯体系,推出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放心农产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深化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大力培育和引进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完善新型主体与扶持小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发挥农村“山水、文化、生态”三位一体优势,把乡村旅游作为战略支柱产业来抓,实施乡村旅游提质增效行动,开展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创建,支持有条件的村有序发展特色休闲旅游,创建一批A级景区村庄(乡镇),实现村村都有旅游收入,让绿水青山成为集体增收、农民致富的幸福靠山。

21.高标准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县城、乡镇、村庄规划建设,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突出乡镇服务农民区域中心地位,提升乡镇政府驻地承载力,打造新时代幸福新农村的示范区。保持敬畏之心推进徽州乡村建设,编制实用性城镇开发边界内和村庄内详细规划,全面建立驻村驻镇规划员制度,坚决防止大拆大建,有效保护徽风徽韵的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和美丽乡村品质提升工程,深化农村环境“三大革命”,纵深推进“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完成200人以上自然村系统整治并向200人以下村庄延伸,显著提升乡村美丽度和吸引力。结合乡村旅游发展需要,推进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深化“四好农村路”建设,推进“快递进村”,加强农村交通安全管理,实施数字乡村行动,提升农房建设质量,健全农村公共设施管护机制。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促进公共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化、社会保障、养老设施等资源向农村倾斜。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振兴工程,建立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发掘徽州文化积极因素,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新时代乡贤文化,创建法治乡村、文明乡村。

22.深化农村改革。坚持把激发农民活力与引入外在资本更好结合起来,针对农村发展堵点精准发力,为乡村全面振兴探索体制机制新路。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探索村级组织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经营权。巩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深化农村“三变”改革,探索集体资产股份有偿退出、抵押担保等股份权能,完善农村产权交易体系,促进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转。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推进闲置、废弃及低效利用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复垦。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建立公平合理的入市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设立乡村振兴投资基金。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总结推广歙县、休宁县盘活闲置农房试点经验,完善闲置农房使用权流转机制,规范农村宅基地管理,深入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整治工作。

23.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四个不摘”,分类做好脱贫攻坚政策统筹衔接,保持财政投入力度和工作力度总体稳定。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健全针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的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构建防止返贫、应对相对贫困和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长远发展的体制机制。着眼于增强脱贫村(户)“造血”功能,继续做好“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深入推进集体经济“百千万”工程,到“十四五”末消除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下村、集体经济强村超过140个,切实增强村级组织推进发展、带领致富、兜底保障和为民服务能力。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帮扶机制,拓展“万名党员干部帮万户”“百企帮百村”成果,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派驻第一书记和乡村振兴工作队。以纵深推进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为抓手,增强产业发展动能,加强金融惠民利民,促进乡风文明,优化乡村治理,探索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路径。

八、坚持改革开放,在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中获取强大动能

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紧密结合,发扬古徽州人勇闯天下、锐意创新的精神,深入推进更深层次改革、主动实行更高水平开放,使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涌流。

24.聚力推动“融杭接沪”取得更大突破。对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紧紧扭住融杭接沪这个突破口,突出引资引智引技引才,落实与杭州都市圈城市系列合作协议,汇聚开放发展强大动能。加强政策规则接轨,巩固解放思想大讨论成果,善于学习杭州都市圈城市经验做法,健全规则相同、标准互认、要素自由流动的政策机制,完善多层次多领域交流协调机制。加强产业协作融合,积极融入长三角和杭州都市圈产业链,建好上海湾谷斐迪园“反向飞地”,打造融杭接沪“桥头堡”,导入前沿科技项目,形成“研发孵化在上海、生产基地在黄山、人才引进在湾谷”新格局;着眼共建杭黄绿色产业带,全面加快杭黄绿色产业园建设,建立并优化产业园运营机制和政策体系,尽快拉开启动区框架并实现企业入驻,争取建设杭州“反向飞地”,借势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终端、文化创意、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倍增发展;谋划推进宁淮宣黄经济成长带建设。加强错位互补发展,着眼于打造长三角后花园和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大力推动特色业态和产品输出,加强市场和冷链物流建设,共建长三角3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主动服务2022年杭州亚运会并借力联合申报全国性、国际性重大文化体育赛事,打造跨区域文旅合作示范区。加强情感人文交流,以上海茶林场、练江牧场等“飞地”为纽带,做足知青文章,促进经贸合作。加强民生互惠共享,深化数据互通共享、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设立并拓展居民服务“一卡通”,推动优质教育、医疗资源合作共享,扎实开展长三角执法司法大协作,参与共建法治长三角、平安长三角、诚信长三角。

25.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系,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黄山旅游集团跨越式发展,推动市属国企实施扩量提质增效计划,增强企业经营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国有企业贡献率。持续放开民营企业市场准入,全面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各项政策,深入实施民营经济上台阶行动计划,继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体系,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培育一批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和“独角兽”企业。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实施企业上市专项行动计划,鼓励企业多渠道股权融资,新增一批首发上市企业和“新三板”“四板”挂牌企业。大力弘扬徽商精神,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和新生代企业家培育行动,让市场主体活力在黄山充分迸发,让企业家在黄山大展作为。

26.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加强财政资源统筹,探索推进“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模式,强化多领域专项资金统筹整合,增强重大战略任务、重大项目、重大工程的财力保障。全面加强市本级税源及财力建设,培育壮大财税增长点,支持市属国有企业做大做强,提高招商引资效益和企业税收贡献,理顺市区财税管理体制,合理划分政府间事权和财权,显著增强市级财力保障民生和促进发展能力。平稳推进税制改革,实施税源精细化管理。实施金融服务创新工程,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发挥专精特新等政府基金引领撬动作用,推动申博信用网,申博sunbet官网资源配置到产业发展、新基建、数字经济、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融入长三角产业链互联,支持供应链金融,将金融服务向上游供应商和下游消费端延伸。积极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数字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健全新型政银担、税融通、“劝耕贷”等金融服务模式,做好国家融资担保基金银担“总对总”批量担保业务,争创全国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试验区。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深入开展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压降行动,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底线。

27.坚决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高质量完成中央和省委部署的各项改革任务,继续把工作着力点放在破解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上,完善重点改革事项推进机制,推出一批黄山特色改革品牌。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承接国家和省取消下放事项,落实“全省一单”权责清单统一规范标准,巩固拓展不动产登记“综合创新示范”试点成果,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加快实现个人和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全流程“最多跑一次”。持续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完善“四送一服”“三比一增”工作机制,抓好行政审批制度、商事制度、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等改革,打造“四最”营商环境。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落实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健全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更好发挥市县(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作用,做大做强江南林权交易中心及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促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探索服务业统计改革。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统筹盘活编制资源,推动沉淀和低效配置的编制资源向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领域流动。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支持基层“微改革”。

28.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融入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复制推广制度创新成果和先进经验,争创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建设全国茶叶出口重要基地,做大做强休宁县国家级和歙县省级茶叶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培育新材料、机械电子出口基地,争创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高水平组织参加世界制造业大会“六百对接”、世博会、广交会、境内外国际性展会活动,积极开展对外经贸交流,拓展与港澳台地区合作交流领域,深化与外国城市的友好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际组织、民间团体等友好往来。开拓国内重点城市和旅游城市航线,助推口岸航空货运发展,拓展进境水果指定监管场地业务,实施屯溪国际机场海关监管区项目建设。

九、优化空间布局,扎实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

围绕打造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认真落实重大国家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市域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力争到“十四五”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

29.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全面落实上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多规合一的市县乡三级国土空间规划和专项规划、详细规划,建立健全统一的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严格执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科学利用各类空间资源,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制定主体功能区保护办法和保护指标,强化对各类主体功能区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加强规划体系建设并监督实施,强化用途统筹协调管控,对一时看不准的空间区域科学“留白”。

30.全面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坚持把中心城区建设放在大交通便捷、一体化发展的新背景下考量,围绕强化宜居功能、集散功能、枢纽功能这一主线开展工作,打造长三角重要集散地和休闲旅游目的地。着眼于长远发展,提升老城区、拓展城西片区、规划建设新空港片区,加快屯、徽、休、歙同城化步伐,依法稳妥适时调整行政区划,构建以中心城区“一环三片”为核心、涵盖休宁县和歙县的“大主城区”格局,形成统一规划、联动发展的南部城镇群。坚持城市有机更新,巩固“城市双修”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优化城市社区规划布局,加强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和美丽社区提档升级,提高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质效,实施一批补短板、强功能的重点项目,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推进城市管理网格化、精细化。对标国际旅游城市标准,实施城市能级提升工程,加快城市购物、娱乐、休闲设施建设,依托60平方公里城市“绿核”,规划建设高品质城市森林公园,打造城市新地标。注重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严格保护和活化利用,保持和延续徽风徽韵的传统格局,塑造精巧、雅致、生态、徽韵、智慧的城市特色。

31.推动县域经济特色化发展。加快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支持各区县建设特色产业集群(基地),有序实施“县改区”“县改市”,提升县域经济在全省位势。支持屯溪区提升能级和品质,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首善之区”;支持黄山区策应山上山下联动发展,加快建设皖南重要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支持徽州区全面增强产业吸纳力和城市承载力,加快建设创新集聚、产业强劲、美丽现代的高品质城市新区;支持歙县发挥毗邻杭州优势,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新城市;支持休宁县发挥“休屯同城”先行优势,加快建设南部城镇群重要增长极、中心城区功能拓展承载地;支持黟县发挥世界文化遗产优势,加快建设现代国际乡村旅游综合示范区;支持祁门县锻造绿色生态长板,加快建设新时代“世界红茶之都”。推进以区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支持区县城创建国家级、省级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城,提升重点镇发展水平,促进收缩型乡镇瘦身强体,有序推进空心村合村并镇,打造一批工业强镇、旅游强镇、文化名镇、生态名镇、康养名镇。完善以产业为核心的小镇发展机制,形成30个左右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精品特色小镇。

32.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坚持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谋划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和重大工程,构筑与现代化新黄山建设相适宜的基础设施配套体系。以皖南交旅融合发展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为契机,推进以“一港两轨八铁九路”为主干的皖浙赣闽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规划建设串联黄山、齐云山等“五山”联动快速铁路,建成昌景黄铁路、池黄铁路,开建黄山北动车所扩建工程,推进杭临绩(黄)铁路、黄(衢)金铁路、六安(祁)景铁路前期工作,建成芜黄高速黄山段、黄千高速安徽段、德上高速池州至祁门段,开建德上高速祁门至皖赣界段,力争屯溪国际机场迁建和区县通用机场获批建设,推动1小时通达杭州都市圈、2小时通达长三角主要城市、5小时通达京津冀和粤港澳,建成国家综合运输大通道重要节点。巩固公共交通示范城市创建成果,提升主次路网级配,加强公共交通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推进农村公交与旅游公交一体化。把握山区防洪工作规律,着力提升水利支撑体系适应性,谋划推进抽水蓄能电站,推进新安江、丰乐河、扬之河等干流和主要支流防洪达标提升,巩固提升农村供水工程,推进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建设,增强中心城区和各区县城防洪排涝减灾能力。推进南部城镇群水务一体化,实现区域供排水互联互通,构建“水务一张网”。实施能源高质量发展工程,适度超前布局电力设施,建成槐源220千伏等重点输变电工程,推进新一轮城乡电网升级改造,完成宁国至黄山天然气支线工程,显著提高市区管道燃气普及率,力争实现天然气管道县县通。加快5G、工业物联网、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充电桩等新基建,尽快实现市域5G网络全覆盖,推动骨干网、城域网和支撑系统IPv6升级改造,超前布局窄带物联网,提升农村地区宽带用户接入速率和普及水平。加快建设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建成运行江淮大数据中心黄山市子平台、智慧城市运行指挥中心,推动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统一建设,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十、加强生态保护,打造美丽中国美好安徽建设的先行区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申博信用网,申博sunbet官网新安江保护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筑牢长三角重要生态屏障,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33.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坚持从全局高度加强新安江及下游千岛湖水环境保护,总结推广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三轮试点经验,进一步做好“三篇文章”、完善“六大体系”、实施“十大工程”,推动试点改革向试验区建设升级拓展,坚定走出跨区域资金、产业、人才补偿新路,为全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再作贡献。着眼打造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新样板,健全上下游协同保护、监测、执法机制,改革水质考核体系,推进新安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争取实施新安江流域低丘缓坡综合整治及生态修复工程,常态运行市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和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建立农村生活污水长效运营监管机制,完善“生态美超市”“生态红包”、农村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等有效做法,确保一江清水出新安;着眼打造区域高质量协同发展新模式,聚力解决上下游发展落差,合作共建一批重大项目,探索市场化、多元化、一体化补偿机制,高标准建设新安江生态经济示范区,提高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水平,实现上游主动加强保护、下游支持上游发展的互利共赢;着眼打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典范,建立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创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争取实施国家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做好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探索用能权、用水权市场化交易,成为践行“两山”理论的先行试验地和成果展示地。

34.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坚决克服乐观自满情绪,更高标准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完成中央和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升级版,协调推进减污降碳,生态环境质量走在全国全省前列。统筹控煤、控气、控尘、控车、控烧工作,突出抓好秸秆禁烧、茶菊加工燃煤替代、烟花爆竹禁限放和扬尘污染治理,加强大气污染预警与应急处置,确保空气清新、蓝天常见。开展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实施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提升工程,推进河道综合整治、排污口整治和工业点源、饮用水源保护突出环境问题整治,确保碧波长流、江河长清。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和土壤污染治理,加强白色污染治理,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开展治理修复,健全固体废物信息化监管体系,确保净土永驻、家园常美。全面建成智慧环保系统,提升系统监测监控和智慧管理能力,实现各类环境问题及时发现、妥善处置、有效治理。

35.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与修复,健全自然保护区管理制度,争取实施国家级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工程,实施黄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管理计划,推进太平湖、阊江等流域水生态综合治理,将“新安江模式”推广到其他流域和森林、湿地、耕地、空气等生态领域,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推深做实河湖长制,54个水生生物保护区全面实行禁捕退捕,确保“六无四清”,实行禁(休)渔制度。高标准落实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建设任务,健全“五绿”协同推进机制,实施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培育林业产业集群。把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作为林长制首要任务,严格落实防控责任制和防治条例,健全监测普查、病源清理、检疫执法、宣传教育、经费保障长效机制,推动区域联防联控,实施环黄山风景区松材线虫病靶向防控行动,分级分区系统治理、精准防控,坚决打好松材线虫病防控歼灭战和阻击战,全力保护黄山松安全。

36.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加强调查评价监测和确权登记,加快形成产权清晰、多元参与、系统完整、激励约束并重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落实能源消耗、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发展环保产业,推进清洁生产,鼓励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发展绿色建筑。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等创建行动。推广节能产品和技术应用,提升重点行业和重点产品能效水平。制定并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探索森林碳汇交易,谋划碳中和路径,推进低碳城市建设,打造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区。加快国家级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推行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完善全域垃圾智能化收转运体系,打造全域垃圾分类管理“黄山样本”。

十一、塑造城市品格,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文化软实力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更好传承中华文化精髓、汲取时代文化精华、展示徽州文化精彩,大力弘扬黄山松精神、徽骆驼精神,培育拼搏实干、开放包容、诚信为本、守望相助的城市品格,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凝聚新阶段建设现代化新黄山的强大正能量。

37.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深入挖掘和弘扬徽州文化时代价值,加快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进一步提振奋进新时代、建设新黄山的昂扬精气神。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红色遗迹遗址保护利用工作,更好发挥中共皖南特委旧址纪念馆、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杨业功纪念馆等资源教育功能,打造红色基因传承和政德教育基地。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健全文明创建长效机制,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广泛开展志愿服务行动,凝聚向上、向善、向美的力量。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培育健康向上的精神家园。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加强对外文化交流,讲好黄山故事,展示黄山形象。

38.加快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本着对历史和未来高度负责的精神,全面整理并系统保护徽州各类文化遗存,实施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规划,扎实开展国家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市试点,推进徽州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实施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健全徽州古建筑保护数据库,完善责任包保、日常管护、联动执法、社会监督等机制,组织徽州古城、屯溪老街、岩寺老街等历史文化街区综合整治提升和修复行动,支持黟县等地争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力争加入“万里茶道”保护和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城市联盟,完成镇海桥修缮工程,依法推进古民居产权流转,积极拓展市场化保护利用路径,因地制宜改建一批徽州民宿、村史馆、姓氏博物馆,让珍贵徽州文化留下来、活起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实施徽州文脉传承工程,抓好徽州文书和濒危传统工艺项目抢救工作,甄选珍贵徽州文书申报《世界记忆中国国家名录》,力争申报《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世界记忆名录》取得突破,深化与故宫博物院合作,争取设立国家徽学研究院,建设“徽学论坛”永久会址,实施博物馆数字化改造,建成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展示馆,新增一批国家和省级非遗传承基地,让徽州文化在新时代再放异彩。

39.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徽剧振兴、文艺人才培树工程,聚焦建党100周年、党的二十大等重要时间节点推出一批“四个讴歌”重点作品。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深化“媒体+政务+服务”,做强做优新型主流媒体,打造有活力、有影响力、有竞争力的县级融媒体中心。支持重组市演艺集团。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办好徽州民间文艺展演示范工程、徽州古城民俗文化节。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提升竞技体育水平。

十二、竭力为民造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统筹底线民生、基本民生、质量民生,把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结合起来,亮成效、见实效,每年办成办好一批民生实事,保证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申博信用网,申博sunbet官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40.千方百计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在全面加快发展的基础上,推进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建设,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工程,“十四五”末中等收入群体占比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落实国家有关公务员与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调查比较制度,健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正常调整机制。构建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努力增加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认真执行最低工资标准,落实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完善企业工资指导线制度。切实关注和有效帮扶城镇低收入群体,组织实施城镇低收入群体关怀计划,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发展慈善事业,培育慈善项目和品牌。

41.实现更高质量充分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建立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就业影响同步应对机制,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实施“创业黄山”行动、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完善退役军人、农民工、受灾群众、退捕渔民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发挥好职业技能培训作用,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建立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等困难人群就业,落实就业失业兜底保障政策,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建立健全长三角打击欠薪联动协作机制,加强欠薪源头治理,坚决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

42.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弘扬古徽州尊师重教优良传统,增强教育自信,聚焦人民反映强烈的教育问题担当作为,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市,支撑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提升。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增强“三全育人”实效,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抓实德育铸魂、智育提质、体教融合、美育熏陶、劳动促进行动,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扩大公办和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规范发展民办幼儿园,建设托幼一体化体系,基本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适应人口动态发展趋势,进一步改善中心城区办学条件,保留并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办出老百姓家门口的优质学校。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化发展,办好屯溪一中等省级示范高中,提升各高中学校办学质量,创建特色学校,在新高考改革中赢得先机。推进职业教育融合创新发展,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持黄山职业技术学院、黄山健康职业学院创建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办好徽州师范等中职学校,探索组建职教联盟,构建长三角职教共同体,大力培养地方发展紧缺的技术技能人才。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支持黄山学院升格黄山大学、建成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大力引进国内外高校在我市开办分支机构或远程教育教学点。推进特殊教育全面协调发展,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显著提升“三残”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支持民办教育规范健康发展,加强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创新中小学校长选聘机制,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持续整治在职教师“有偿家教”问题。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书香黄山”。

43.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和规范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有序衔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健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政策和职业年金运行制度。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落实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落实异地就医结算,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效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建立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形成“现金+实物+服务”社会救助模式。保障妇女儿童和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完善城乡困境儿童和妇女、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

44.全面推进健康黄山建设。实施健康黄山行动,推进“健康黄山2030”建设,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充实各级疾控中心专业力量,统筹传染病、重大疾病、职业病危害防治,推进医防协同创新。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做实平战结合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加快建设市传染病医院、市人民医院妇女儿童分院等重大项目,强化应急物资战略储备,提高局部聚集性疫情应急处置能力。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推动医疗资源合理配置、优化下沉,做好分级诊疗和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推深做实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城市医联体,构建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施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百千万”工程,开展乡村医生定向委托培养三年行动,到“十四五”末50%以上乡村医生取得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策应中医药“北华佗、南新安”发展,实施新安医学振兴工程,挖掘御医文化、道教养生等独特内涵,开发新安医学古籍名方,加强中药材产业链建设,制定培育引进中医药人才的适应性政策,进一步打响“新安名医堂”特色品牌,建设中国皖南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创建三级中医院。提升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和残疾康复服务质量,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巩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全市人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45.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保持对人口老龄化的清醒认识,结合实际落实好国家战略,贯彻包容性生育政策,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组织实施人力资源高地建设计划,在增强产业吸纳力的同时,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政策举措,鼓励支持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建立健全吸引高素质年轻人流入机制,构筑现代化新黄山建设战略支撑。探索老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和有效路径,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提高新建城区、新建小区养老服务配套设施比重,培育居家养老服务企业和社会组织,实施智慧养老建设示范工程,着力解决失能失智老人护理难题,让家门口的养老服务触手可及。坚持医养与康养相结合,创新养老服务供给方式,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产业,积极参与长三角养老服务合作,打造一批健康养老示范基地,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提升老年教育品质,办好老年大学。

46.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突出地域性、特色性和示范性,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加强社会治理理念、体制、布局和方式创新,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完善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加快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探索城市管理大部门制改革,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向基层放权赋能,加强和创新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完善网格化管理机制,深化乡镇(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社会治理资源整合、专业化队伍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实现四级综治中心“六有三化”全覆盖,加强社会治理智能化综合中心建设,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完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五市联盟协作联动机制,推动长三角社会治理一体化。打造具有市域特点、治理特性、时代特征、黄山特色的社会治理“黄山样本”,努力再创“全国平安建设优秀市”、再捧“长安杯”,跻身“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

十三、统筹发展安全,凝心聚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黄山

深刻把握旅游城市人口流动密集地和重要军事力量部署地特点,高度自觉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筑牢底线思维,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黄山。

47.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深入落实市委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方案体系,分领域完善风险监测预警指标,健全国家安全风险研判、防控协同、防范化解机制,全方位防控各领域重大风险。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特别是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放在第一位,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加强保密工作。

48.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健全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推进安全生产“铸安”行动常态化实效化和风险管控“六项机制”制度化规范化,有效遏制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建筑施工、交通等重特大安全事故,推进国省道交通安全文明示范路创建活动。开展食品安全放心工程攻坚行动,完善食品药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争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提升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加快病险塘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健全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加强山区切坡建房专项治理,实现地质灾害隐患点动态清零。加强森林防火工作,完善重要节点森林防火长效机制,保障古民居古建筑消防安全。加强青少年生命安全教育,推动青少年零犯罪零受害社区(村)创建,从严做好青少年防溺水工作,呵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健全突发公共事件预防预警、应急处置和物资保障体系,提升防灾减灾抗灾救灾工作科学化专业化水平。

49.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加强党管武装工作,助力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建设。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完善国防动员体系,推进市级国防动员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区县人武部和基层武装部建设,深化后备力量建设转型,加强现代人民防空建设,提升军地联合应急应战能力。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扎实做好退役军人安置、随军家属就业和军人子女入学等工作。高质量完成征兵任务。

50.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健全平安黄山建设统筹领导机制、纵横联动机制、政社互动机制和专群齐动机制,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为抓手、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为基础、平安创建活动为载体,深入实施平安黄山、法治黄山建设“十大工程”。加强全周期动态治理,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社会稳定风险防控机制,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提高预警预测预防水平。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深化“守护平安”活动,坚决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黑恶势力、新型网络犯罪和跨国犯罪,严肃查办食品药品和生态环境领域违法犯罪。加强全方位依法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推广“作退一步想”等具有地域特色品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加强信访工作,完善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加强全要素智慧治理,推动数字赋能,系统集成政府社会资源数据,全面推进依法治网,维护网络安全,提升网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确保政治更安全、社会更安定、人民更安宁、网络更安靖。

十四、加强党的领导,团结全市人民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不懈奋斗

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水平,充分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广泛团结一切积极力量,形成新阶段建设现代化新黄山强大合力。

51.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发挥党委(党组)在同级各类组织中的领导作用,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加强和改进对经济社会重大事务的综合协调,提高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领导班子决策前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有关重要论述制度机制,坚决抓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政治要件贯彻落实,推进“三查三问”制度化,确保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在黄山高效落地。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强化面向基层、突出实干用人导向,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充满激情、富于创造、勇于担当、干事成事,增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完善考核评价、正向激励、容错纠错、尽职免责机制,增强各领域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全面营造励精图治、干事创业的生动局面。深入践行“三严三实”,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有关规定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建设,进一步形成与黄山自然生态相媲美的政治生态。

52.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奋斗。坚持人民群众是现代化新黄山建设和发展的主体,全面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完善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方式,始终做到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的优势,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协商,健全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发挥社会组织积极作用,凝聚全社会推进黄山改革发展的共识和力量。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民族宗教界人士作用,广泛团结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更加和谐,巩固和发展大团结大联合局面。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加强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重点领域立法,推进区域协同立法,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相统一,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现代化新黄山建设。

53.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编制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要坚决贯彻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落实本建议提出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目标任务和重点举措,明确职责、明确分工,制定路线图和时间表,拿出可执行、可操作的实在举措。各地各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制定相应规划和工作计划,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调整修订机制和监督考核机制,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地、取得实效。

展望“十四五”发展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这将是一段充满机遇又任重道远的历程,一段前景可期又负重爬坡的历程。危与机从来都是辩证统一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将是格局重塑、优势再造的重要推手,能否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比拼的是眼界、能力与追求,考验的是信心、坚韧与实干。全市上下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勇于担责、锐意进取,埋头苦干、奋发有为,为新发展阶段加快建设现代化新黄山不懈奋斗,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