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城乡融合渐入佳境

作者:舒 俊 发布时间:2025-04-16 08:22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春日的徽州大地,一辆被春天元素装点得五彩斑斓的公交车载着欢声笑语穿梭于金灿灿的油菜花海间——这是市公交公司联合相关单位开通的免费赏花专线。搭乘这路公交,市民可从市中心城区直达徽州区岩寺镇虹光村,感受春天的美好。另一边,歙县王村镇横联村的村民,正提着新采的春茶在市区公交站下车。在黄山,城市与乡村的边界在车轮滚动中消融。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城乡“一盘棋”,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升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交通一体化畅通城乡“双循环”

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最终落脚点。

“以前去县城需要搭别人的顺风车,现在公交直接开进村里,出行方便多了!”近日,村民张大爷坐上山斗乡开往休宁县城的公交车,甭提多开心了。

去年底,休宁县开通五城片区公交605号线、605A号线、606号线三条新线路,覆盖五城镇、山斗乡、岭南乡,串联起沿线多个村镇,惠及居民数万人。

同样在休宁,不久前,黄山市“云上邮路”暨璜尖乡客货邮合作线路正式首通运行,彻底结束了边远山区璜尖乡不通快递的历史。在璜尖乡清溪村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前来取快递的村民高兴地说:“现在太方便了,以前买东西,得专门跑到35公里外的东临溪镇上取,来回折腾大半天,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拿到。”

今年以来,市交通运管部门积极联合邮政、快递、客运企业,以客货邮合作线路形式打通乡村物流“最后一公里”,进一步提升我市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农村寄递物流体系不断完善,畅通了城乡“双循环”。“快递进村”不仅方便村民寄取件,更成为农产品“走出去”的枢纽。清溪村党支部书记杨双文说:“现在村里可以直接邮寄,茶叶、笋干等农副产品又有了新的销路。”据测算,客货邮合作线路运营后,璜尖乡物流成本将降低30%,农产品外销时效将提升50%以上。

今年1—3月,全市33条客货邮合作线路累计携带小件快递突破75.4万件,为客运企业增加营业收入约16.02万元,客货邮线路覆盖建制村邮件分拨到达时间由原来2—3天下降为1天,有效解决了农村群众快递寄件难、取件难的问题。据悉,至今年年底,全市将稳定运营客货邮合作线路40条,串联约60个乡镇210个建制村,申博信用网,申博sunbet官网的偏远乡镇将复制璜尖乡模式,依托客运“邮路”入网“24小时快递服务圈”,为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和服务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村民抬脚进城、快递坐车进村”成为现实,这生动描绘出我市城乡交通一体化带来的便利。

人才入乡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要让城乡间要素流动起来,“人”不可或缺。

王宝霞是黄山市昱博电器有限公司“妈妈岗”的一员,一年多前,她通过“邻工集市”小程序,看到企业发布的“妈妈岗”招聘信息。了解到上班时间与接送孩子上放学时间不冲突,既能赚钱又能顾家,她便试着应聘,并很快顺利上岗了。“7:40送孩子上学后就能上班,下午4:30下班后刚好又能接放学。”王宝霞说,公司还设立了“妈妈岗”爱心活动室,配备图书、玩具等。双休日时,孩子可以在这里活动,还有专人陪护,自己也可以安心工作。

今年以来,市人社部门在全市广泛推行“妈妈岗”就业新模式,助推城乡妇女“家门口”弹性就近就业。3月8日全市联动举办“巾帼风采、暖心帮扶”妈妈岗专场招聘会,组织113家企业推荐2763个岗位,其中“妈妈岗”631个,达成初步就业意向314人。

据统计,2024年黄山市常住人口逆势实现净增长。城乡融合既为人口流动提供了便利,也为人们施展抱负、实现梦想打开了更大天地。

50余名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北京大学及深圳规划院等专业人才“组团下乡”;千余名徽创客、艺术家等化身“新黄山合伙人”,发展民宿、艺术馆、书屋、咖啡屋等新兴业态3500余处;

全球数字游民联盟在黄山市成立,NCC·黑多岛数字游民社区、祁民公社、黄山数字游民公社相继对外运营,吸引全国各地的数字游民“拎包入驻”……

我市健全系统高效的乡村人才振兴工作组织体系,搭建乡村人才驿站,2025年以来依托驿站举办“返乡人才看发展”等系列活动18场,吸引580名返乡人才参与;实施“迎客松英才计划”“星链15条”,连续举办三届中国黄山“迎客松”杯创意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启动乡村创客和乡村振兴首席服务官引育三年行动,多措并举推动人才入乡,释放城乡融合发展潜力。

特色产业串起城乡价值链

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路径。

近日,在徽州区潜口镇东山村的百亩水田里,村民们抢抓农时种植莲藕。通过与田园徽州精致农业公司合作,实现农超对接,东山莲藕进入全市城区20余家超市,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近20万元。今年,东山村将继续做优做强“藕遇东山”品牌,预计年产量超5万公斤,可为村集体增收30余万元,带动百余名村民就业。

一声春雷响,万根竹笋生。在黟县洪星乡长春村的笋干加工车间里,村民们正忙着分拣笋衣。每天清晨,满载笋干的货车就会驶向长三角地区,让林间好物成为餐桌美味。这座笋干加工厂每天要处理1.5万多公斤鲜笋,通过“村企联动”模式,不仅盘活了周边6个村的笋资源,还带动村民人均年增收超万元。

产业兴、百姓富,成为黄山城乡融合发展的鲜明注脚。我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把产业振兴作为重中之重,以工业思维发展农业,深入实施“六业千亿”乡村产业振兴行动,强化产业集聚、项目招引、品牌建设,做好“茶花草鱼”土特产文章,让黄山绿色食品成为“C位”伴手礼、高品质生活首选品。1—3月,全市绿色食品十大产业全产业链产值124.9亿元,同比增长9.4%;全市绿色食品产业新增项目42个、总投资额25.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5.6%、12.9%。

坚持精明增长、精致建设、精细管理,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更新,建成一批主题公园、口袋公园,打造独具黄山魅力的山水“徽客厅”,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持续提升;加快镇景村一体化发展,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高质量建好“四好农村路”,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标扩面。东山莲藕、三潭枇杷、璜尖笋干……优质农产品从田间地头走进城市商超;与此同时,消费品以旧换新激发消费活力,新能源汽车、绿色家电纷纷进入农家小院。农货进城、人才进乡、消费进村……城与乡在联通、融合中,展现蓬勃生机、释放巨大潜能。

城乡互动,美美与共。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黄山将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以产业为依托、以融合为主线,全力推进城乡互促互进、共融共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