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脏一人 不污一处
——四个“关键词”解码黄山之巅的环卫故事

作者:赵美君 关碧瑶 发布时间:2025-05-17 08:14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这不仅仅是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我们整个环卫队伍、身边无数默默扎根基层一线劳动者的褒奖。”这是“中国好人”黄山放绳工李培生接受采访时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自1997年来山至今,28年的时光,不仅见证了李培生的坚守与成长,也见证了黄山环卫工作的变革,厕所革命扎实推进、垃圾分类持续提升、垃圾下山高效落实、智慧环卫再创新举,如今一个清洁干净的“卫生山”赢得海内外游客的由衷赞叹。

关键词一 全覆盖

“以山为家,与路为友,宁脏一人,不污一处”,在160.6平方千米的黄山风景区,200余名身着“黄马甲”的环卫工,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一理念,编织起一张全覆盖的景区清洁网络。

黄山风景区设有10个环卫所和1个转运站,环卫力量遍布全山,工作内容涵盖游道保洁、旅游厕所管理和垃圾处置清运。

春夏季客流高峰,每天早上6点,第一批游客还未入园,环卫工就已踏上各自管辖路段开始忙碌。每位环卫工负责多为线形的路段,长度根据客流密集程度和离环卫所远近设置。景区25座水冲式旅游厕所,每座都配置男女专职厕管员各1名,24小时值守维护,各厕所间距1公里内,形成“半小时如厕圈”。

关键词二 标准化

“什么时候清扫?使用什么工具?依照什么样的作业流程?”黄山环卫队伍用“标准化”作答。

近年来,景区不断探索游步道保洁、垃圾分类收运等具体操作规程,制定出国家标准《山岳型旅游景区清洁服务规范》、团体标准《景区垃圾分类收运作业规程》《景区垃圾分类设施设置标准》、省级标准《黄山风景区环境卫生保洁要求》等,稳步推进标准化、精细化的环卫作业模式,填补了该领域相关标准缺失的空白,在行业内发挥了标准引领作用。

经多年实践,黄山环卫工在日常保洁中探索出了“一粗、二细、三扫、四找”的游步道保洁方法,因时、因地制宜制定工作预案。在旅游高峰期,采取“人多我捡、人少我扫、白天清捡、早晚清运”模式,既不与游客争道,又确保客流高峰时景区卫生状况良好;对于人流集中、无法正常作业的区域,实行“露头就清”的方式,采取“人多时清外围,人少时跟随清”的办法;无法直达或安全难以保障的悬崖、陡坡、沟谷等地段,借助攀岩设备实施外围放绳作业予以清理;冰雪天气时,按照“先主线,后支线”“先台阶、后平路”“先阳面、后阴面”“先打开一条路,再向两边扩展”的工作顺序,高效有序开展冰雪清理工作。

同时,景区制定实施《旅游厕所服务规范》,执行旅游公厕半小时巡查、立清立扫、专人维护举措,强化如厕安全、异味治理,确保景区厕所卫生状况始终保持较好状态。

关键词三 有速度

“2016年11月,我们启动‘山上垃圾山外处置’工作,2017年5月就实现了景区生活垃圾全面下山。分类收集的垃圾经预处理、打包后,通过人工挑运、索道运输、车辆外运,成功破解下山难题。”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园林开发环卫管理部经理凌长江说道。

近年来,黄山环卫工作不断探索创新。景区绿色发展基地集垃圾分拣、压缩打包与生物处理于一体,开辟了“高山餐厨垃圾就地生物处理”新模式;2023年,又将无人机运用到热门景点的垃圾运输中,景区垃圾下山模式蜕变为“人工+无人机/索道+车辆”,运输效率进一步提高,保障了景区垃圾日产日清。据统计,2024年,无人机运输天海片垃圾下山18万余公斤,为天海区域物资运输及垃圾积压难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我们也在日常工作中主动琢磨,研制了一批适合景区打扫的工具,比如可自由伸缩将四五米之内的垃圾钩住或戳起来的‘钓鱼竿’、特制的‘扫雪扫把’等。”李培生自豪地介绍道。

关键词四 有温度

黄山风景区环卫队伍覆盖面广、机动性强,环卫工除做好本职保洁工作外,还肩负事故预防、治安防控等延伸职责,争当安全员、信息员、救援员和服务员。去年以来,他们收获锦旗30余面、感谢信30封,涌现好人好事600余起,成了景区锦旗“大户”。

自2022年8月13日,李培生、胡晓春收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以来,各岗员工积极投身到践行重要回信精神的火热实践中去。景区组建了由18名环卫人员组成的专业放绳工队伍,开展师徒制教学,确保悬崖放绳事业薪火相传;发挥好“中国好人”工作室和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载体作用,将其打造成对客服务和宣传教育的阵地;在全山各环卫所设置10余处志愿服务点,累计服务上万名游客。

如今,他们不仅是黄山的美容师,更是美的传播者,用行动传递着景区的温暖。

当前,景区环卫管理正向“智慧环卫”方向发展,继引进扫码取纸机、上线城市公厕云平台、安装垃圾车北斗监控系统之后,又推进了智慧人员管理系统应用工作,以期运用新技术致力推动景区运营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与人性化,形成“智慧管理+共治共享”的环卫管理新生态,助力环卫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