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千重浪 振兴正当时
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同比增长8.7%,居全省第2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79元,增速居全省第2位;一产增加值同比增长4.1%,居全省第3位……
上半年,全市农业农村系统以“在全省走在前、当示范”为目标,农业生产基础持续夯实,产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重点领域突破成效显著,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期中答卷”。
筑牢粮仓根基,夯实发展基础
田野之上,丰收的底色愈发厚重。上半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6.02万亩,完成年度任务的98.8%,为保障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油菜生产同样态势喜人,全年油菜播种面积32.56万亩,预计总产3.48万吨,同比增长2.2%。现代化农业根基不断加固,3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推进,截至目前累计建设农事中心、育秧中心、烘干中心88个,区域性农事服务中心8个。规模化经营的活力也在田野间显现,50亩以上种粮大户达419户,成为稳产保供的中坚力量。
稳固粮仓的同时,农业的产出效益也同步提升。上半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同比增长4.3%,增速居全省第4位,高于全省0.8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业的表现尤为抢眼,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同比增长8.7%,增速居全省第2位,领跑全省5.7个百分点。
农民增收步伐稳健。上半年,黄山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79元,比全省平均高出1783元,位列全省第4。村集体经济的“造血”能力显著增强,经营性总收入达3.3亿元,村均收入47.5万元,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
点燃驱动引擎,激发内生动力
创新,为黄山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澎湃活力。
攥紧“农业芯片”,全市上半年抢救性收集“祁门豆花鸡”等珍稀种质资源412份,建成省级以上种质资源保护圃(场)10个;强英鸭育种场入选农业农村部“十五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规划储备项目;联合高校开展“新安斑鳜”等新品种选育,目前已繁育鳜鱼种苗约190万尾。数字化的浪潮也加速渗透农业“肌理”,“黄山市茶产业大脑”交易额激增89.6%,达1396.8万元;累计建成16家省级“智慧农场”。
全市聚焦“茶叶、花草、鳜鱼、腊味、竹食品”等特色赛道精准发力。茶产业龙头高昂,上半年综合产值达214亿元,同比增长8.8%,出口茶2.7万吨、出口值7.3亿元,分别增长18.6%、16.5%。黄山毛峰“小产区”模式的打造带来显著溢价效应,均价较普通产区高出40%。另外,中药材种植面积增长21.1%,达21.8万亩;皖南花猪产业综合产值达11亿元;新增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农产品47个,黄山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标准化建设迈出新步伐,全国首个《鳜鱼工厂化养殖技术规程》团体标准的发布,为特色水产养殖提供了新规范。
乡村建设和运营,在探索中开辟出新路径。黄山市打破“点状”思维,创新提出“六联共建”片区化组团式发展模式,确定12个试点片区,覆盖62个行政村,凝聚起区域协同发展的合力。更引人注目的是运营理念的革新,黄山市通过组建乡村运营专委会,推动“整村运营”理念落地生根,精选30个村成立“五微”联盟,串联7条精品旅游线路,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拓展发展空间,积蓄跃升势能
突破,是打开新局面的关键,为乡村振兴拓展更广阔天地。
“双招双引”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上半年,全市绿色食品产业新增项目83个,同比增长7.8%,总投资额53.22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6个,总投资36.6亿元。投资的信心也在一产领域显现,一产固定资产投资额8.4亿元,同比增长30.7%,增速位居全省第6位,高于全省21.3个百分点。
闲置资源盘活让沉睡的资源焕发生机。上半年,全市通过“村企合作、村组自营、村民合作、村级代管”等创新模式,盘活利用闲置农房(宅基地)4700余宗、70.9万平方米。
祁门红茶文化系统、徽州黄山毛峰丛栽茶园与茶文化系统双双入选第八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选名单;黟县柯村镇成功申报国家级产业强镇项目,品牌价值与产业空间的同步提升,正成为黄山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全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连续四年获评“优秀”,黟县荣膺“省级乡村振兴先进县”……这正是黄山“三农”工作真抓实干、久久为功的生动注脚。亮眼的答卷已成过往,下半年的耕耘正当其时。黄山市将紧扣目标,继续在筑牢农业根基、提升产业质效、建设和美乡村、激发改革活力等方面深耕细作,奋力描绘黄山乡村全面振兴的壮美画卷,为全市高质量发展贡献强劲的“三农”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