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产深融合 “链”就振兴路

作者:李晓洁 发布时间:2025-10-11 08:10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火红的晒秋场景 施亚磊/摄

时代的考卷,常以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面貌呈现。当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在神州大地徐徐铺展,当全省上下正以省委“创新之问”破题发展新局,黄山亦在奋力作答,努力让山水之“丰”转化为发展之“能”。

徽商故里,血脉中奔涌着破题求变的基因。黄山人深知,唯有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将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从“深闺”推向广阔市场,方能激活乡村全面振兴的一池春水。放眼黄山大地,一场以工业化思维重塑农业、以融合之势延伸链条、以精准服务保驾护航的奋进图景,正在徽风皖韵的沃野间磅礴铺展。

1

好山好水出好物。黄山地处北纬30度,“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独特气候,孕育出琳琅满目的优质特色农产品。如何让这些深藏山野的“土疙瘩”,蜕变为市场青睐的“金招牌”?工业化思维,是破题之道。

茶产业的蝶变,是黄山农业工业化路径的生动注脚。去年冬天,霸王茶姬推出以黄大茶为基底的饮品“晴山栖谷”,两天卖出300多万杯,水工茶业便是原料供应商。从传统的杯盏茗香到新式茶饮的万千形态,“一片叶子”在深加工的淬炼中实现了价值的几何级跃升。如今,黄山市已崛起为全国新中式茶饮原料核心供应基地,与全国90%的新式茶饮生产商建立了合作共建关系,拥有茶叶深加工企业10余家,推出新型茶产品和衍生品百余款,深加工产值超8亿元。深加工,正成为黄山茶产业突破传统、拥抱未来的关键引擎。

全市上下,分区发力,以工业化思维重塑农业基因的实践蔚然成风。黄山区聚焦茶精深加工细分赛道,打造全国新中式茶饮先行区;休宁县聚焦臭鳜鱼全产业链发展,剑指“中国臭鳜鱼之乡”;祁门县聚焦中医药资源优势,壮大黄精产业,擦亮“中国御医之乡”名片……正是这样的“工业赋能”,让黄山农产品加工业跑出了加速度,今年1—7月,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同比增长8.7%,高于全省6.7个百分点,增幅位居全省第2。

2

产业根基筑牢后,链条如何延伸,才能开辟城乡共富的新路径?黄山的实践是,打破产业藩篱,以“接二连三”的融合之势,释放叠加效应,实现乡村资源价值的最大化。

今年4月,2025长三角全民健身走(跑)大赛·黄山站在黄山区新华乡激情开赛,千余名长三角健儿奔跑穿梭于绵延的竹海之中。这不仅是一场体育盛宴,更是一场精心设计的产业“路演”——赛道巧妙串联起蓬勃的笋竹产业带与如画的乡村画廊。赛后,以鲜嫩雷笋烹制的“新华笋宴”让游客唇齿留香。对于年产鲜笋400万公斤、年加工量超700万公斤、年产值近亿元的新华乡而言,赛事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农文旅体”深度融合的大门。竹林变赛场、鲜笋成佳肴、乡村成画廊,“一竿竹”由此撬动了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

而在小罐茶黄山超级工厂,工业旅游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参观者可以亲眼目睹AI挑茶机器人如何快速精准地完成挑茶工作,拆码垛机械手如何在高效运转中实现精准定位……这种直观的展示,不仅提升了品牌形象,更将单纯的工业生产延伸为可触可感的旅游产品。放眼黄山全域,茶旅融合的画卷正越绘越精彩。截至目前,全市已创建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园区19个、培育高标准茶旅结合观光园22处、茶文化主题博物馆9家,“赏溪头美丽茶园,学非遗鱼灯茶技”等11条路线入选全国茶乡旅游精品线路,更有近百个村庄依托茶元素发展乡村旅游,因茶而美、因茶而兴。

从金灿灿的菊花田变身网红打卡地,到新安江山水画廊借渔兴旅,再到丰富的林特资源发展为康养胜地……黄山产业的升级,远不止于车间的机器轰鸣。其强大的外溢效应,正深度重塑着乡村的肌理,成为撬动更深层次乡村振兴的有力杠杆。

3

产业森林的茁壮成长,离不开阳光雨露的滋养。当市场主体在成长路上遭遇“堵点”“难点”,如何及时为其纾困解难、保驾护航?

“订单激增本是喜事,可原料采购、设备升级的周转资金像座大山压着。”黄山市珍味坊食品负责人王艾兵曾对着仓库堆积的原料一筹莫展。作为一家专业从事黄山臭鳜鱼、徽州腊味生产与销售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珍味坊产品远销长三角地区,2024年公司产值达到2亿元。然而,随着市场需求扩大,企业亟需扩建厂房、升级生产线,资金缺口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关键时刻,农业银行黄山分行雪中送炭,为企业量身定制综合金融方案。通过开辟绿色审批通道,为其快速办理国内信用证项下卖方福费廷业务,金额400万元,利率仅1.9%,解决了企业的融资之忧。

珍味坊的经历,是黄山构建全方位产业保障体系的一个生动注脚。一套精准有力的政策“组合拳”,正为产业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规划引航,下好产业“先手棋”——聚焦“茶业、花草、鳜鱼、腊味”等特色优势产业,制定《黄山市“十四五”茶产业发展规划》等特色产业规划7个,为产业有序发展锚定清晰航向。

金融“活水”,解企业“燃眉急”——出台《黄山市支持现代农业高质高效发展若干政策》20条,变“撒胡椒面”为精准滴灌,聚焦聚力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农产品加工集聚区等项目。

法治盾牌,护品牌“金名片”——针对品牌侵权痛点,黄山探索“以法护茶”“以法护鱼”新路径。制定出台全省首部茶产业地方性法规——《黄山市传统名茶保护条例》,出台《黄山毛峰富溪产区茶》等团体标准,制定《黄山传统名茶专用标识管理办法》等规范,申报祁门红茶、徽州臭鳜鱼等集体商标,构建“集体商标+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品牌保护矩阵。

产业兴,则乡村兴;链条强,则共富路宽。从车间的机器轰鸣到竹海的赛事欢歌,从流水线上的精深加工到新安江畔的文旅融合,黄山正以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为支点,撬动一条产业升级、城乡共富的康庄大道。

这条以农为基、三产融合的振兴之路,在徽风皖韵的沃野上,映照着黄山人破题求变的智慧与实干,也链接着乡村更加美好、更具活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