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新景入画来

——黄山市“十四五”时期城市发展综述

作者:汪悦 舒俊 发布时间:2025-10-24 08:20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如椽巨笔绘蓝图,满城新景入画来。

一座座公园美景如画,一条条道路宽阔顺畅,一个个老旧小区焕然一新,一座座桥梁连接城之南北……如今,行走黄山大地,目及之处皆秀色,耳畔萦绕皆欢歌。

黄山市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形象持续提升,城市品位不断实现大突破,一幅记载着城市建设的壮美画卷徐徐展开,气势如虹。

“十四五”以来,黄山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锚定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活力、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核心目标,推动黄山市城市发展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型、从“城市建设”向“城乡统筹”延伸、从“传统管理”向“智慧治理”升级,各项工作成效显著。

城建提质焕新彩

“十四五”以来,市住建局始终坚守“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发展理念,秉持比发展、讲奉献、重实干的精神,推动城市建设从“增量扩张”向“存量提质”转型,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更新,让发展成果申博信用网,申博sunbet官网惠及广大市民。

中心城区西杨梅山旧水利局大楼经11个月改造,变身海滨风情精品酒店,今年8月试营业后迅速成为文旅新地标,预计年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有效带动周边消费与就业。我市创新“国企主导+社会参与”模式,目前已盘活9处低效资产,8处改造项目成效显著,15处项目稳步推进,闲置资产焕发新生。

为系统性提升城市功能,我市成立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工作推进专班,建立“1+1+N”推进机制,出台《城市更新实施方案》等文件,形成全域联动格局。聚焦“小微空间”,实施“微改造、精提升”行动,累计完成1050个项目点建设,打造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的网红打卡点,让“边角料”变“金角银边”,今年持续推进100个项目点建设,城市细节更显精致。

基础设施全面升级,城市“硬支撑”显著增强。全市城市道路总里程增至1020.67公里,建成区路网密度达8.45公里/平方公里,人均道路面积超40平方米,出行条件大幅改善;完成城市污水治理、内涝治理及生命线安全工程一期,城乡供水实现“同质同网”。

城市绿意盎然,生态底色愈发鲜亮。戴震公园国庆系列活动吸引超万人次,新安儿童友好公园以奇幻丛林设计入选住建部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可复制经验清单,获省政府调研肯定。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5169公顷、绿地面积4512公顷,绿地率达40.97%;48处口袋公园星罗棋布,2处入选住建部典型案例,3处跻身首批长三角城市“公园+”名录,新安儿童公园入选国家城市儿童友好空间建设可复制经验清单。

老旧小区改造让“忧居”变“优居”。2021年以来,累计完成202个小区改造,惠及3万余户居民。聚焦“楼道革命、环境革命、管理革命”,通过管网更新、道路修复、加装电梯、建设养老托育设施、组建业委会等举措,推动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

便民停车行动破解停车难。全市新增停车泊位9.9万个,停车设施配比达1:1.3以上;211家机关企事业单位8419个车位错时免费开放;建成黄山智慧停车引导系统,301处停车场4.5万个泊位实现空余车位实时查询与导航功能,假期停车保障“黄山经验”获央视专题报道。

公园多了,风景美了,道路宽了,小区亮了——城市建设的细微变化,化作百姓家门口的“小确幸”,绘就城市幸福底色。


古村新颜熠熠生

青石板路蜿蜒,溪水潺潺绕户,村口石刻诗词韵味悠长,古牌坊下游客悠闲地品尝着村民自酿的酒酿……千年古村落徽州区呈坎镇灵山村正以崭新面貌展现传统与创新交融,是黄山市推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生动缩影。

城市看得见青山绿水,乡村感受得到现代气息。如今的黄山,越来越多像灵山村一样的传统村落正蝶变为和美乡村,延续着历史记忆,寄托着绵长乡愁,为百姓幸福生活加码。

黄山市是全国传统村落资源富集地,截至目前,拥有中国传统村落310个,占全国3.8%、全省66%,稳居全国地级市第二、全省首位,较“十三五”末增加35个;省级传统村落476个,占全省58.9%,较“十三五”末增加41个。

破题之首,在于做好顶层设计,协调各方力量,一体推动。我市先后编制《黄山市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总体规划(2018—2035)》《黄山市传统村落集中连片利用示范市总体规划》及县、村级保护规划,形成“市级统筹、县级主导、村级落实”体系;出台《徽派传统村落保护标准》《村落徽州徽派民居建设技术导则》《黄山市传统村落示范项目保护利用技术导则》《黄山市传统建筑修缮技术导则》及正负面清单等,规范修缮技术要求。“十四五”期间,统筹资金开展传统建筑抢救性修缮,累计普查传统建筑8000余栋,认定1158栋,修缮600余栋。

在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利用中,我市探索出创新保护传承利用模式、深化农文旅融合、加强风貌管控等有效路径,助力文化繁荣和乡村振兴,使古村落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推行“绣花式”改造,保护性收储村落闲置建筑,通过租赁、合作等市场化方式实现良性收益。结合村落资源禀赋,发展特色种植、度假、非遗体验等产业,打造徽州区蜀源村、歙县卖花渔村等一批乡村旅游特色村落。

创新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黄山模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探索全域覆盖路径,通过PPP模式引入专业市场主体,投入2.43亿元建设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设施和垃圾中心转运站,实现设施设备全域覆盖。2021年以来,累计清扫转运农村生活垃圾65.01万吨,日均处理376吨,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连续多年保持100%。累计清理水域生活垃圾7.18万吨,基本实现新安江主要水域生活垃圾全方位、无死角治理。

活化利用、活态传承,古村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更引得来游客、兴得起产业。

2023年以来,6个“黄山案例”入选住建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清单》;2024年与云南大理、贵州黔东南等16个市(州)签署《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合作城市框架协议》,发布《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黄山倡议”》;2025年10月,作为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利用示范市代表,在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培训班上作经验交流。

智慧治理城跃迁

城市治理的成效与精细度,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十四五”以来,市住建局聚焦主责主业,主动担当、积极作为,通过数字赋能,推动城市管理各项工作跨越式发展。

“以前看到占道经营、设施损坏这些问题,不知道该跟谁说,现在打开‘黄山住建’微信公众号,找到‘随手拍’功能,随手一拍上传,后台工作人员处理得又快又好,帮我们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市民刘女士谈起“随手拍”功能,满是感慨。据了解,通过“随手拍”功能,市民可随时上传各类问题线索,平台24小时全天候受理并及时处置和反馈。看似简单的“随手拍”,为城市精细化管理开辟了新路径,在科技赋能、群众参与的共同作用下,不仅提升了城市治理的效率和水平,也让城市治理更加贴近民心、顺应民意。

随着管理需求的日益复杂,智慧化平台成为转型升级的关键。我市全面建成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发挥“数字城管”信息化平台作用,快速发现并处置问题,累计受理案件30余万件,结案率达98.9%。同时,与衢州、南平、上饶建立协作体系,提升跨区域城市环境和秩序水平,形成区域协同治理新格局。

在城市治理过程中,智慧化技术就像给城市装上了“大脑”,让管理更精准、服务更贴心。我市建立“网格化区域定点定岗动态保洁”制度,创新推行“机械冲洗+人工精扫”的“席地而坐”保洁模式,创建236个“徽客厅”示范区域,推行“动态垃圾5分钟清理”“五净四无”标准,延长重点区域保洁时间,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精细化保洁,并以“小切口”治理推动“大民生”改善,推进100个小微公共空间整治项目点建设,与六省八市组成最干净城市联盟,共同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全方位展现主客共享、友爱美好的城市形象。

当数字治理的“神经末梢”精准触达城市每个角落,环卫基础设施的“筋骨强健”正为城市环境注入持久生命力。在“最干净城市”创建的基础上,我市建成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二期工程,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域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建成餐厨垃圾处理厂,推广新能源与智能作业设备,新建、改造垃圾中转站,编制建筑垃圾污染环境防治工作规划及四县专项规划,成为全省首个全域建筑垃圾规划全覆盖城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显著提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环卫体系现代化,正引领城市迈向更洁净、更绿色的未来。

从粗放式管理迈向精细化治理,从人工巡查转向智慧化平台精准调度,黄山市的城市管理正经历深刻变革,为市民游客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赓续文脉守根基

亮点纷呈的民俗文化活动,热闹非凡的文玩集市,被改造成咖啡馆、书吧、民宿、非遗展馆的古建筑……沿着屯溪老街一路漫步,历史文化和城市街景相得益彰,交织着文化味、烟火气、现代感的魅力扑面而来。

如何在城市更新中延续历史文脉、留住城市记忆、提升城市品质?黄山市正在破题。

黄山市拥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3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6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4个、历史文化街区12片、历史建筑4123处。“十四五”以来,黄山市持续强化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活化利用,从多方面积极探索推进保护和利用深度融合的“黄山路径”。

为保护和利用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黄山市构建起全域保护新机制。严格落实中央、省部署,印发《申博信用网,申博sunbet官网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方案》;完成26个名城名镇名村及屯溪老街等9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推进《黄山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及3片街区保护规划编制。

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中,如何既保持整体风貌又突出各自特色,重点打造?以规划为引领,重塑保护修缮新格局是关键所在。

开展全域全要素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完成3952处历史建筑保护图则编制;普查认定21处历史地段名录,推进第一批7处公布。2024年4月,黄山市获省政府批复为安徽历史文化名城,全面启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有序推动屯溪老街、歙县徽州古城、黟县古城3个“专精特新”历史文化保护提升项目和省级市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建设。屯溪老街、歙县府衙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举措入选住建部首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清单》;歙县“西街一号”历史建筑保护活化利用入选住建部《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示范案例》。

建筑为“形”,产业为“基”。2021年起,大力发展徽派古建产业。企业数量大幅增长,全市从事仿古建筑营造、古建修缮、构件配件、文创装饰的产业链企业达281家,较2021年底的195家增长44%,其中古建营造类企业175家,构配件生产企业106家。产值规模持续扩大,2025年1月至9月徽派古建产业产值36.27亿元,增速20.8%,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外拓市场成效显著,2022年以来,全市徽派古建企业累计承揽市外项目124个,签订合同额40.71亿元,徽派建筑作为中国古建筑八大派系之一,已辐射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出台《村落徽州徽派民居建设技术导则》,图文并茂明确12个特色徽派元素节点构造做法;发布地方标准《徽派建筑木结构防火技术规范》,均获全省推广。

一座城市的发展,关乎一城人的幸福。

黄山,这座“颜值”和“气质”兼修的城市,正以未来的名义,加速焕新,澎湃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