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营商环境 “强”发展动能

作者:张 妍 发布时间:2025-10-31 08:04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部门入企服务 (市营商环境办供图)

树高千尺,根植沃土。营商环境对于黄山而言,是王牌、是底牌,更是创造力和生产力的源泉。

“如何深度参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这是安徽省委提出的、事关未来全省高质量发展的47个“创新之问”之一。

答好“创新之问”,既是黄山必须扛起的使命担当,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密钥。近年来,我市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突破,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加快改革步伐,不断推动政务服务提档升级,推动营商环境从“制度优”迈向“生态优”,以营商环境之“优”,聚发展之“劲”,激市场之“活”。

增动力:助企纾困,“三场对话”见实效

走进黄山,人们会发现“优化营商环境”已成为高频词。实践中,各部门有的列出任务清单,进一步优化经营主体全生命周期服务;有的不断创新服务举措,为广大经营主体强信心、增动能、添活力……这些举措,正为黄山经济持续向好积聚新动力。

筑牢体系根基,是我市优化营商环境的首要抓手。全市创新搭建“1+4+N”工作体系,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专项工作组,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为各项举措落地见效提供了坚实制度保障。

“线上沟通千次,不如线下见面一次。”我市深谙“精准服务”的核心在于“精准对接”,以“三场对话”打通堵点、直达痛点,让助企服务既接地气,更见实效。

——政企对话,架起“诉求直通车”。我市常态化举办“新安茶会”,分行业、领域定期召集企业座谈,面对面倾听企业声音;创新开展“营商环境体验客”“企业直通车”等活动,从企业和群众视角精准发现并破解痛点堵点,形成了“发现问题—反馈整改—跟踪问效”的良性循环,今年以来,已走访企业(项目)57家(个),收办企业诉求69件;深化推进千名干部驻企服务工程,集中选派897名驻企专员,“点对点”包保服务1410家重点企业、32个重点项目,确保企业诉求第一时间响应、高效推进。

——银企对话,破解“融资拦路虎”。我市面对制约企业发展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常态化开展银企对接,创新推出科技企业贷、专精特新贷、和美乡村贷、民宿贷等多种金融产品,推广金融支持科创企业“共同成长计划”,精准滴灌惠企融资政策。截至今年9月末,全市各区县、机构累计召开银企对接会49场,对接企业800余家,对接融资需求164亿元。

——法企对话,筑牢“法治安全线”。我市创新开展“企业合规建设行”“徽动执行”等专项行动,截至今年9月末,组织律师服务团实地走访企业244家,帮助企业梳理法律风险点198个,提出法律意见建议211条;设立“天平护企工作室”,化解涉企纠纷7723件,走访企业323次,为178家企业提供司法指导;涉企案件绿色通道实现一审审结5292件、平均审理周期缩短5天,为企业发展筑牢法治屏障。

“送政策、送补贴、送服务……黄山的政务服务真正做到了‘不喊不到、随喊随到、说到做到’。”黄山耀利水上设施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

激活力:深化改革,“一扇门”办成所有事

项目申报手续毫无头绪,怎么办?一件事跑几趟,费时又费力,怎么解?遇到问题诉求无门,怎么破……面对种种问题,黄山有自己的答案——“亲松办”。

近年来,我市全力打造“亲松办”营商环境特色品牌,通过创新服务模式、健全工作机制,落实“企呼政应、接诉即办”要求,做好为企服务工作,全市营商环境口碑持续提升。

一揽子事集成办——我市全力推进“一网通办”改革走向深入,扎实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揭榜挂帅7项“高效办成一件事”全省试点,同时企业开办领域在全省率先开展市场主体登记“同城通办”试点,在全省首批上线医保登记功能,实现7大业务“一网填报、并联办理”。今年8月,我市在14个乡镇试点“远程虚拟窗口”服务模式,目前,1245项业务已经实现“视频联办、材料秒传”,让企业群众实现了从“多部门来回跑”到“高效办成一件事”。

异地事项跨域办——我市开设“跨省通办”窗口和长三角“一网通办”专窗,设立全省首家“四省边际城市就医服务便捷区”,不断扩大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事项范围。截至目前,211项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群众异地办事告别“山高路远水长”,跨省办事从“烦心”到“省心”。

政策服务免申办——我市利用大数据将惠企政策条件与企业数据智能匹配,实现政策“免申即享”、精准兑付;建设“即申即享”线上申报渠道,企业可通过平台门户线上申报,经平台审批、兑付,提升政策兑现效率。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领域,我市创新实施分类审查,对低风险项目推行“免审承诺制”,对重大复杂项目开通“绿色通道”,审查专家提前介入指导。目前,全市兑现首批“免申即享”资金139.3万元,惠及19家企业;上报31家企业56个“即申即享”项目。

一项项务实创新的举措,一个个扎实有力的行动,让企业和群众切实感受到改革的“速度与温度”。

聚合力:人才护航,强化资源要素保障

人才是创新创业的核心,也是优化营商环境重要的一环。如何让人才工作真正成为营商环境的“加分项”、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以申博信用网,申博sunbet官网政策优惠条件,全方位引进、培养、用好、留住人才,有力激发人才效能,推动人才工作创新与优化营商环境互融共进。

拓宽引才渠道,让人才“引得进”。一方面,我市坚持将“双招双引”作为全市发展的重点任务,注重招才与招商的双向联动,今年以来举办各类人才招引活动130余场,参与企业近1000家次,引进高层次人才430余人。另一方面,我市创新打造“生临企境”活动品牌和“政聘企培”等模式,积极探索柔性引才工作,选聘38名高校专家入企攻关,累计带动企业新增销售收入4.3亿元;发布技术需求180项,吸引89名专家学者来黄合作,让“智力外援”为产业发展添砖加瓦。引才容易留才难,做好人才工作的“后半篇文章”,考验着城市的服务温度与治理智慧。我市聚焦人才最挂心、最期盼、最急切的“关键小事”,通过打造特色人才社区,推出全市A级景区免费游等优惠政策,全力打造暖心贴心的人才发展生态,累计发放“电子优才卡”和“城市体验卡”6000余张。

引才、留才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才有用武之地。我市通过机制创新与资源整合,不断提升人才贡献度与创造力转换水平,切实激发用才动能。在平台搭建上,我市积极谋划组建绿色技术创新研究院和徽州臭鳜鱼产业研究院,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人才本土培育双向赋能;在精准服务上,围绕重点产业组建6个专家服务团,推动各牵头单位与专家深度对接;在产学研融合上,依托黄山学院280余名博士资源组建博士服务团,推动一批产学研项目落地见效。

营商环境的“创新之问”,落实到行动上才有答案。从助企纾困的“高速路”,到政务改革的“一扇门”,再到人才护航的“保障网”,我市正以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