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铺展“新安山居图”

作者:王 蕾 发布时间:2025-11-12 08:18 信息来源:黄山日报 阅读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绿野仙踪”西溪南

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和美乡村申博信用网,申博sunbet官网涌现,“村超”“村晚”等文体活动广泛开展,特色产业不断壮大,群众增收渠道拓宽……一幅农业更加高质高效、乡村更加宜居宜业、农民更加富裕富足的壮美画卷在黄山大地铺展。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任务。“十四五”以来,我市农业农村系统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为重点,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强基筑底 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2017年,乡村振兴大幕拉开。八年时光倏忽而过,在“十四五”收官、“十五五”启幕之际,当我们把目光再次投向乡村——

走进徽州区岩寺镇翰山村,旧农具、破木料变身步道栅栏,老厂房改建为村史馆,废弃猪栏成了休憩广场——这些匠心场景,无不诉说着村庄的美丽蜕变。谁曾想到,这里曾是远近闻名的“垃圾村”,全村有20余户从事废旧物资回收,年处理量超3000吨。面对困局,村“两委”以“绣花”功夫推进“五清一改”,巧用“金边银角”,终使村庄实现绿色蝶变。

如今在黄山,道路通畅、厕所整洁、网络满格已成为乡村“标配”。蝶变背后,是2023年安徽省“千村引领、万村升级”工程的全面推动,皖南地区被赋予彰显山水徽韵、打造休闲度假目的地的明确定位。

变化的不止翰山村。屯溪区南溪南村通过污水治理,让“豆腐村”在豆香中续写新篇;歙县绵潭村经微改造精提升,成为“枇杷之乡”与写生基地;休宁县木梨硔村通过传统保护,让云端古村重焕生机……一系列精彩蝶变,正是我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生动写照。

在这场乡村变革中,我市各地坚持保留乡土味道,让乡村“留得住记忆、记得住乡愁”,同时借助生态优势,打造出茶旅融合、生态康养等精品旅游线路。今年国庆期间,徽州区西溪南镇石桥村游客总量突破22万人次,该村的文旅发展实现“从零到一”的关键跨越。歙县石潭村的油菜花、卖花渔村的梅花、黟县塔川的秋色,都成为引爆乡村旅游的亮丽名片。

数据见证成效:“十四五”以来,全市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开展农村环境风貌“百村引领·全域提升”行动,系统整治1210个自然村,创建1102个美丽宜居自然村,近九成村庄达省级清洁标准。全市64个村入选省级精品示范村建设名单,数量位居全省第二。“十四五”期间,全市累计建设省级中心村257个,中心村建设达标率100%。七个区县均获评全省和美乡村建设先进县。一幅“景美人和”的和美乡村新画卷,正在黄山大地全面铺展。

产业赋能 打造绿水青山新引擎

乡村之美,不仅在于生态宜居,更在于产业兴旺。

金秋时节,歙县溪头镇大谷运村的千亩金丝皇菊含苞待放,静待盛采。该镇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千余户农民参与种植,盛采期人均日增收超200元。通过引入烘干设备,推进统一加工与电商销售,预计今年销售额将突破800万元。

祁门县的稻田里稻浪翻滚,稻香四溢。2025年,该县水稻最高亩产达786.37公斤,较上年增长2.9%,展现出粮食稳产增收的坚实底气。

秋收的丰硕成果,源自黄山市以工业化思维系统谋划农业产业的持续努力。近年来,全市深入实施以“茶花草鱼”为重点的“六业千亿”乡村产业振兴行动,推动农业从“单点种植”走向“全链发展”,乡村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超千亿元。

茶产业提质升级。我市在全国率先开展全域茶园绿色防控,出台全省首部茶产业地方性法规《黄山市传统名茶保护条例》,运行全省首个市级茶产业大数据平台——黄山市茶产业大脑,创新建设黄山毛峰“双溪两村口”区域,“小产区”茶叶均价较普通产区高40%。2024年,全市茶叶产量4.86万吨,综合产值283.5亿元,较2020年分别增长21.5%、89%。

“花草”经济协同发展。我市推行菊花“六统一”管理模式,推广“菊花+玉米”等“菊粮”套种。2024年,全市中药材面积23万亩、一产产值17.2亿元、综合产值57.64亿元,较“十三五”末分别增长51.32%、38.71%、80.12%。

鳜鱼产业标准引领。我市联合杭州市发布全国首个鳜鱼设施化养殖标准——《鳜鱼工厂化养殖技术规程》团体标准,系鳜鱼养殖技术规程。2024年,鳜鱼年加工量5.9万余吨,加工产值达57亿元,约占全国市场份额75%。

在夯实单品基础之上,我市还注重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十四五”期间,“田园徽州”“歙采缤纷”“黟品五黑”等品牌迅速崛起。其中“田园徽州”获评国家知识产权局“全国商标品牌建设优秀案例”,入选“全国供销合作社品牌建设优秀案例”,为黄山农产品赋予了更高的市场价值与品牌认同。

携手共富 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清晨,黄山徽映专业合作社的分拣工场内已是一片忙碌。来自附近村庄的女工们手法娴熟,在谈笑间完成一道道工序。“早上送完孩子来上班,傍晚接孩子放学,每月收入可观,还能照顾家里。”工人陈月娥的话语里,满是“家门口就业”带来的踏实与满足。

这份“家门口”的踏实感,源于黄山乡村产业的蓬勃发展。

在黄山区乌石镇,成排的菌棒沐浴在暖阳下,黑褐色的木耳钻出棒身,迎来新一轮采收。2017年,乌石镇长芦村木耳种植大户、村党支部书记张冬才看准木耳种植“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凭借当地湿润气候与丰富林木资源率先试种成功。他的成功,不仅解决了部分劳动力就业,更带动周边村民共同走上这条特色种植的致富路。

在黄山,如张冬才一般发挥关键作用的“新农人”与新型经营主体正持续壮大。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已有家庭农场2684家、农民合作社1986家、社会化服务组织472家。通过在全省率先成立新农人协会、组建首个乡村运营专委会,人才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截至9月底,全市已有56个村引入65个专业运营团队,培育招引运营人才逾110人。“十四五”期间,聚焦“徽茶、菊花、泉水鱼、中草药”等特色产业发展,已带动2.7万户7.2万名脱贫群众稳定增收。

产业的兴旺与主体的壮大,最终转化为百姓手中不断攀升的获得感。

数据显示,农民收入方面,2021—2024年,绝对值均位居全省第5,绝对值与增速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2025年上半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679元,位居全省第四,同比增长6.5%,增速居全省第二。村集体经济的家底也愈发厚实:2024年,全市689个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收入达7.47亿元,村均108.4万元;经营收益3.91亿元,村均56.8万元。

从一个人带动一个产业,到一个组织激活一片乡村,变化的足迹,清晰地印在黄山的田埂上、阡陌间,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收获着携手共富的踏实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