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有所养”到“老有所享”

今年重阳节,歙县许村镇组织百余位八旬以上老人共庆佳节。郑宏/摄
我市秉承改革基因与创新精神,积极响应省委提出的“创新之问”,直面人口老龄化时代课题,聚焦银发经济、康养旅居、智慧养老三大赛道,坚持以改革思维破解养老事业发展难题,用创新钥匙开启未来养老新大门。
以创新供给激活银发经济新引擎
当今,人口老龄化正深刻影响社会运行与经济发展。截至2024年末,我市常住人口131.7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35.9万人,占比27.26%;65岁及以上人口25.5万人,占比19.34%,已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如何破解老龄化加速引发的经济压力与社会问题?我市立足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深刻把握其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把发展银发经济纳入城市发展顶层设计,将当前面临的人口压力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着力推动银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高位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夯实“老有所养”基础。我市创新盘活存量资源,通过购置、置换等方式配置养老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养老服务网络,提升养老服务供给能力。目前,全市已建成7个县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105个乡镇(街道)养老服务中心、56个社区养老服务站、395个农村幸福院。全市共有养老机构61家,总床位5160张,建成运营老年食堂(助餐点)115个。
——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养老产业,激发银发市场活力。我市鼓励社会力量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参与养老服务,通过发放一次性开办补助与运营补贴,支持社会兴办养老机构,持续扩大普惠性服务供给。各地民政部门与屯溪小哥、江苏禾康等专业组织及企业签订协议,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运营养老设施,推动服务品质化、多样化。目前,全市已建成一批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综合体),均交由第三方运营。
——推广“+养老服务”新模式,构建“享老”消费新生态。我市推动文化、旅游、健康、家政、金融、地产等产业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重新定义老龄社会未来图景,促进银发经济由“养老”刚需向“享老”消费升级。老年助餐、医养结合、日间照料等服务需求持续放大,市场活力不断迸发,也吸引了部分传统行业企业主动转型、跨界布局,加入“银发经济”建设。
一头是民生,一头是产业。在黄山,从“养老”到“享老”,理念在变,模式在变,老年群体正成为推动内需、促进转型的重要力量,银发经济也逐步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一场温暖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在蹄疾步稳推进中。
以山水人文培育康养旅居增长极
随着“银发潮”的到来,老年人口基数持续扩大,养老、健康、精神文化等复合型需求呈指数级增长。在此背景下,传统的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模式,已难以充分满足老年人对高品质、多元化生活的向往。
如何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享有有品质、有温度的晚年生活?我市从博大精深的徽文化中汲取智慧,在钟灵毓秀的黄山山水中探寻答案,将康养旅居作为银发经济发展的特色抓手和重要增长极,加快构建与黄山生态环境相适应、与徽州文化底蕴相融合、与黄山城市特质相一致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黄山特色的康养旅居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构建多元康养业态。我市深入挖掘山水、人文、生态、美食、中医、运动等优势资源,以创新思维推动“跨界融合+模式再造”,促进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中医养生、非遗体验有机结合,康养产业与文化旅游、绿色食品等赛道深度融合,培育形成了森林康养、温泉疗愈、心灵休憩等特色康养新业态。
——创新康养发展模式。我市积极探索房产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类管理,盘活闲置养老院、度假区、疗养院和古村落等资产,植入旅居、研学、运动等新业态,创新推出社区互助型、“地产+保险”协作型、农村组团型康养模式,推动度假景区、村落民居、农旅基地及存量地产向康养基地转型,持续释放资产活力。
——拓展区域协同合作。我市创新搭建“黄山小住”智慧旅居平台,深度绑定新安医学,精心培育“养在黄山四季里”“黄山小住”等康养旅居品牌,推出连住享门票优惠等政策,推动“观光客”向“旅居者”转变。同时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积极与上海杨浦等地共建旅居康养项目,吸引活力老人定期来我市旅居。
进入“银发时代”,我市康养旅居产业蓬勃发展,现拥有省级康养类服务业示范区(特色小镇)7家、长三角(安徽)健康养老基地6家、康养(疗休养)基地33家,已推出20条“康养黄山”精品线路、4处“新安康养秘境”。2024年,我市10家单位被确定为2024长三角旅居养老地,5家单位被确定为2024长三角健康养老目的地,全市康养产业产值超55亿元。今年,我市再次跻身中国康养可持续发展20强市,黄山区、祁门县入选全国100强县(区)。
黟县潭口村盘活闲置民房打造康养民宿,组织本村老人服务旅居老人,形成“以老养老、互助共赢”新模式;院藏徽州与中国平安合作推出定制康养套餐,15000个康养名额被秒速抢订一空;黄山互助公社全年服务超8000人次,互助养老的“沟村模式”日益成熟……黄山正成为全国银发群体向往的“诗和远方”。一次来黄山的康养旅居,即可实现观光、社交、疗养、学习等多种愿望,满足精神愉悦、社会参与、自我实现等高层次追求。
以智能科技破解“原居安老”难题
居家养老,既符合我国传统养老观念,又能满足大多数老人在家养老的需求。但是,对大多数“421”(4个老人+2个中年人+1个孩子)家庭结构下的中年人而言,不仅赡养压力大,更是分身乏术,甚至出现“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困境。
如何破解居家养老的“急难愁盼”?我市积极探索“智慧+”养老新模式,创新“智慧+”养老新场景,让科技为老年生活赋能,以更高的效率应对人力短缺,以更精准的服务提升民生温度,让“原居安老”成为现实,让熟悉的社区成为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智慧平台赋能,实现精准服务。我市全面推广使用黄山市智慧养老平台,集成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视走访、老年助餐服务、高龄预警等模块,实现服务需求快速响应和资源有效调配。同时,政府部门通过平台实时掌握老年人口分布、服务需求、设施运营等情况,为科学规划养老设施布局、精准投放补贴资金、开展服务质量监管提供了有力支撑。
——完善基层网络,服务触手可及。我市建成一批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综合体),依托智慧养老平台、呼叫中心、终端设备,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健康监测、紧急呼叫救援、智能安防等服务。例如徽州区岩寺镇养老综合服务中心,其将嵌入式养老、智慧平台、辅具租赁深度结合,帮助社区老年人实现“不离家、不离亲、不离群”的养老愿景。
——拓展应用场景,树立“可感可及”的示范标杆。我市成功创建屯溪区昱中街道柏树街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休宁县海阳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一批智慧养老示范工程,通过智能血压仪、血糖仪、定位手环、防摔仪、居家安防设备等智慧产品,为老年群体提供转接服务、呼叫定位、慢病管理、看护护理等智慧养老服务。
——跨越数字鸿沟,追求“有尊严”的人文关怀。为帮助老年人适应智慧养老时代,我市已建立818所老年学校,提供9万多个老年学位,普及手机、电脑等智能设备使用,培训内容涵盖智能手机使用、健康监测App、智慧出行等,助力“银发一族”跨越数字鸿沟,充实晚年生活,畅享科技带来的便利与精彩。
在黄山,智慧养老远不只是技术的创新应用,更是一场充满人文关怀的深刻实践。今天,智慧养老服务的触角正从城市向偏远乡村延伸,帮助每一位老人更独立、更从容地面对老年生活,更有尊严、更有乐趣地安享晚年。



皖公网安备 34100002000108号
不良信息举报